为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国家也逐步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据媒体此前报道,东北地区今年大豆种植者补贴将提高到200-210元/亩,而玉米种植者补贴降为100元/亩。今年3月的两会记者会上,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宣布,2年来我国已累计调减种植玉米面积5000万亩,增加大豆1900万亩。一位黑龙江省农业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政策影响下,2019年大豆的产量和价格有望双双提升。
部分地区亩产量在接近美国
有分析人士曾计算称,根据目前国内的大豆消费量,想实现大豆完全自给自足,中国需要种植约9亿亩大豆,而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一半,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破解日益增加的大豆需求与有限的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无疑是提高国产大豆的亩产与品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量为120公斤,目标是到2020年使大豆平均亩产量达到135公斤。
在九三垦区尖山农场,《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当地已经在使用农用飞机为大豆施加叶面肥和农药。邹长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九三垦区的农业机械化率达98.5%,大豆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到收获,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九三垦区的大豆平均亩产可达175公斤至200公斤。在整个黑龙江垦区,大豆平均亩产为167.5公斤,距离美国大豆的亩产200公斤差距已经不大。
“虽然国有农场可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的种植实现高亩产,但普通农户的大豆种植水平却是千差万别”,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利晨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农户种植的大豆品种不同、品质不一,混种混收现象严重,导致国产大豆的整体品质偏低。“A品种大豆出油率高,B品种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但两种大豆混合种植、混合收获,就会导致大豆的出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都不行。”
事实上,与高亩产、高出油率的美国转基因大豆相比,我国科研机构已培育出品质相当、甚至更高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王广金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该所培育出的“黑农87”大豆的脂肪含量达23%,“黑农48“的蛋白含量达44%,均超过美国进口大豆的平均水平。目前,该所培育的部分大豆品种在引进到新疆种植后,亩产超过300公斤,远高于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平均亩产。不过,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副所长王树林向《环球时报》记者强调,我们的大豆不比美国大豆差,但实现高产、高品质还需要突破多种因素制约。
拓展更多进口来源
解决大豆供给问题,一方面需要向自己的土地要,另一方面,需要向海外市场购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554万吨,同比增长13.9%。2017年,中国前三大大豆进口来源国分别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进口量分别为5093万吨、3285万吨、658万吨。在美国大豆被加征关税、进口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大豆进口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选择。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月进口美国大豆310万吨,同比锐减27%,巴西大豆进口量则增加1/3。同期,从俄罗斯进口大豆15万吨左右,同比增逾1倍。6月,我国宣布自7月1日起,中国自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等国进口大豆的关税税率从3%调降至0%。此外,我们也开始从加拿大进口大豆。
俄罗斯的大豆进口增长潜力很大。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高明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大豆熟期较短,100天左右就可成熟,产量比较可观。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统计,2017年俄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60万吨,比上年增加15.5%。“由于俄罗斯有严格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标准,俄罗斯大豆的质量也很不错”,张利晨补充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