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美国满世界推销自己价值观的时候,不管他说的有多么理想主义,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现实目的——为美国牟取利益。
转变
当年美国没有称霸全球的资本的时候,只能埋头搞建设来追求这个目标。当到了一战左右,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时候,时任总统威尔逊尽管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他仍然精明地抓住时机,站到了协约国一方,最后借着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提出了“十四点建议”。
不能怀疑威尔逊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以求世界和平不再生战祸的诚意。但是很不幸,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更在意瓜分世界,而非考虑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框架。最后威尔逊几乎是两手空空的回到了华盛顿。
也许这个空手而归给美国人好好的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了世界终归是现实的世界,即便你有着雄厚的本钱,如果不知道如何现实主义的运用,那么任何理想都会变成泡影。
二战再起的时候,罗斯福总统虽然跟自己都承认是“帝国主义分子”的丘吉尔共同发表了一篇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大西洋宣言”,声称要维护世界的自由,但是落在实际上,他下手挖大英帝国的墙角可是毫不手软。
比如,英国对抗纳粹暴政时候,所有从美国买的军火都得真金白银的换,暂时给不起不要紧,还可以记账;英国急需护航反潜的舰艇,美国慷慨地拿出了20条老式驱逐舰,不过也不免费,需要英国交出大西洋上若干军事基地作为代价……
为了安排战后的世界格局,罗斯福抱病万里迢迢前往苏联的雅尔塔与斯大林会晤,当然也捎上了丘吉尔。可是最后确定了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格局”时候,丘吉尔发现自己成了夹在白头鹰和北极熊两个凶猛的庞然大物中间那个可怜的小牛犊。战前那个傲视全球的大英帝国约翰牛哪里去了?还不是被美国挖空了墙角嘛。
战后罗斯福去世,但是他的政治遗产——现实主义的手腕,可是被认真地继承下来了。美国操弄着联合国当做表决机器,借着两次中东战争轻松把英国从中东踢了出去,顺手扶植了自己的亲密兄弟以色列,最终牢牢地把控了最大的石油产地,进而操控了全球的工业命脉。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
维护霸权
当然,美国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负担着西方阵营与苏联冷战的绝大多数成本,美国的经济把控力有那么一阵子衰弱过,让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在1971年不得不散架。可是美国借着对中东的掌握,又让美元与石油挂上了,金融霸权到今天还在美国手里呢。
说起来,WTO其实也是美国当年利用自由贸易体制挤兑苏东国家的一个法宝。正是通过自己的经济优势来订立规则,美国几乎成功逼着苏联去自己搞一个“平行市场”。因为不能参与国际贸易,苏联的产品始终无法顺利进入全球市场,这对苏联经济起到了相当隐形的削弱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