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要指出的是,修建楼堂馆所、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本身并非贫困县的“专利”,它首先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模式有关。只不过,相较于实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可能更趋向于以土地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发展现状
那么,究竟如何改变这一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展又如何?
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当前,全国各地的贫困县都将脱贫攻坚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不过,脱贫攻坚的现状却很值得分析。一方面,精准扶贫至今日,留下的贫困人口基本上都是“硬骨头”,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比较大。另一方面,如何保证已经脱贫的人口不再返贫,是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
就我们的调研显示,按照现行标准,各个贫困县在2020年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际上问题是不大的。我们在多个贫困县调研都发现,县级财政统筹的各项扶贫资金,哪怕是平分给所有贫困人口,也绰绰有余。换言之,关键不在于扶贫资金不够的问题,而在于扶贫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
有一部分资金是可以直接发放的,如危房改造、困难补助、医疗补助、教育补助等等,但有一部分资金却不能直接发放,如大量产业扶贫资金。麻烦就在于,贫困户恰恰缺乏劳动力不足,市场能力有限,依靠传统的产业扶贫措施,十有八九不见效。事实上,越扶越贫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因此,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将产业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拿给有关企业和合作社经营,贫困户获得相关的利息或分红。这种做法,和直接发钱没有多大区别,虽不一定符合扶贫政策,却足以保证一定时间内贫困人口脱贫。
可见,各个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任务看似很艰巨,基层干部也确实很累,但对地方主官而言,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非难事。因为,大量扶贫资金的涌入,以及多种优惠政策的叠加,使得脱贫攻坚在“战略上”注定是可以实现的。地方主官关心的是“战术”问题——如何保证扶贫验收时不不出漏子,如何保证各个报表完美无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