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下旨表达了自己对满洲风俗的宴会需要屠杀大量牲畜的强烈不满,并做出了重要决定:“后元旦赐宴,应改满席为汉席”。下令由礼部主管,制定类似今天“宴会标准”的制度,长期沿用。
事实上,吃穿用度十分推崇节俭的康熙皇帝,十年之前就下旨要求进行类似的改革,但是满清贵族积习难改,效果很不理想。而康熙二十三年的这道旨意,则直接写进了当年正在编修的《大清会典》当中,成了法律条文。
但是,旨意中所谓“改满席为汉席”,绝非把满族子弟好的那一口一网打尽。相反地,做文章主要还是在宴会的名字和仪制上。康熙创造性地将“汉席”作为一种崭新的宴会形式的名字。不过,在清帝国后来的宴会中,满席仍然是代表国家形象的不二之选。
“满汉全席”,还是“满、汉全席”
既然满席、汉席在康熙之后多年一直分得很清楚,又为何会出现“满汉全席”一说呢?
《扬州画舫录》是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十八卷/图源网络
被广为引用的满汉全席最早的食谱,出自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这份李斗所载的食谱,长这个样子(文中标点符号为后人所加):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 。
第一分头号五篮碗十件 : 燕窝鸡丝汤 (海鲜等汤十一品) 。
第二分二号五签碗十件 : 螂鱼舌汇熊掌 ( 山珍等十一品) 。
第三分细白羹碗十件 : 猪肚假江瑶鸭舌羹 (羹汤等十一品) 。
第四分毛血盘二十件 : 藕炙 (烧煮二十品 ) 及白面悖悖卷子,十锦火烧 、梅花包子。
第五分洋碟二十件 : 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子二十件 。
枯果十彻桌 、鲜果十彻桌 。所谓满汉席也 。
问题就出在最后这个“所谓满汉席”也。据考证,《扬州画舫录》的成书当在乾隆年间。而在本书成书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的嘉庆年间的许多记载中,满席和汉席都是分列的。
御膳房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后妃的膳食则有各宫膳房操办。故宫内有两处御膳房,图为养心殿附近的一处/图源网络
因而,李斗文中的“满汉席”,当在满汉之间加顿号。他所指的也并非一种名为“满汉席”的宴会形式,而是既有满人口味,又有汉族血统的一些菜品。
和影视剧的夸张展现有所不同,至少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铺张浪费的情况在官员当中还远没有后来那么普遍。这份食谱,其实应当是五个饭店加在一起做出来的,绝对没有豪华到摆在一张桌子上。
其实,要判定这是否是乾隆的御宴,只需来让我们看看乾隆皇帝日常情况下是个什么量级的吃货:
燕窝肥鸡丝热锅一品、火薰东坡鸭子一品、鹿筋酒烧鸡冠肉一品 、羊肉片一品 、上传炒苏蛋一品 、后送春笋炒肉一品 、蒸烧肥鸡羊乌又攒盘一品 、象眼小馒首一品、白面丝糕旋子米面糕一品。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