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顶住高压,带领团队积极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稻品种都源于“野败”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
“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
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败原始不育株。由此,袁隆平实现了他“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进一步育成了败育彻底的实用型“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
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利用“野败”,袁隆平育成了我国首个野败型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至今,“野败”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