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营商环境、人才结构乃至社会配套相应提升,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最初发展主要依靠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转变为主要依靠人才智力资源、知识和创新驱动;投资结构也从外资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内外资并重的格局。
飞旋科技的车间里,一批即将出口的大功率磁悬浮鼓风机正在测试。公司销售总监胡志强的电话就没停过,脸上难掩自豪:“我们是全球唯一能够满足这家客户要求的供应商。”今年初,这台历时11年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启程出口海外,也是中国磁悬浮鼓风机首次销往国外。作为国内首家从事磁悬浮轴承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科技企业,飞旋科技拥有各类核心专利数百项。“2006年我们在北京起步,2012年我们将总部及研发团队全部搬到开发区。”董事长洪申平告诉记者,开发区为企业提供1000余平方米的办公厂房,减免3年的租金和各类费用,企业轻装上阵,将资金全部用于研发。
零氪科技更牛。作为我国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首个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零氪科技以数据流+规模化服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肿瘤队列数据运营和随访中心,500人的团队日处理患者病历45万页,服务肿瘤患者60万人,未来核心的数据引擎团队也将从北京迁入。“上半年大数据平台的肿瘤单病种渗透率已达60%,使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成本降低30%,新药研发以及上市后药品一致性和安全性评价的速度大大提升。”零氪科技创始人张天泽说。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各类孵化基地15家,双创空间11家,正全力打造天津首个以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培育载体,滴滴出行、爱奇艺等12家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新技术企业已在此落户。
深化改革,迈向更高台阶
政策优惠消减、体制机制优势弱化、第三产业不发达、发展空间受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随着居民人口、财政收入的逐步增长,开发区还承担了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大量社会职能,为本应聚焦经济发展、投资服务的主业埋下“失焦”的隐患。开发区和毗邻的中心商务区产业发展多有交集,却远未形成集聚效应:一条新港四号路,将两个功能区从地理上分界,开发区现代化的导轨电车只服务本区域,甚至开发区的菜价都要贵一些。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8年初,天津滨海新区再次高擎改革大旗,彻底给功能区卸包袱:能给功能区的权力全部下放,功能区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由新区政府管理。强化经济功能,剥离社会职能,挂牌成立泰达街,中心商务区并入开发区;新班子工委管委会一体化运作,形成紧扣经济功能、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完成机构调整和干部竞争上岗,建立全员聘任、能上能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打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干部3年一个聘期,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连3年都难坐稳。”郑伟铭说。
一方面打造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在政府管理和服务“软环境”上不断突破创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打通政务服务与行政审批的政府网站,也是全国首个将线下业务、市民服务、行政审批、政策兑现等与线上充分融合的政府网站。对普通事项实行首席审批官模式,对专业性较强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对复杂事项实行主动上门服务。“打破传统行政机构条块分割、对应上级为主的机构设置惯性思维。”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张青告诉记者,立足提高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开发区专门成立商务局、投资促进局、智能制造产业促进局、新经济促进局、贸易促进局等7个招商局,突出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凸显产业转型、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共设机构31个,与整合前相比减少7个,机构更加精简,服务更加高效。将大部制、经济发展功能与运行效率放在突出位置。”开发区发改局局长梁军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