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潘苏通这座带游泳池的三层豪宅是通过一家空壳公司持有的。在香港,当公司持有房产时,其出售被视为股权转让,税率为0.2%,与日常股票交易相同。
根据香港公司注册处,去年8月这家持有该深水湾物业的公司发生了董事变动。潘苏通和一家离岸公司被列为该实体仅有的董事。
根据福布斯实时排行榜,潘苏通的个人资产净值约为51亿美元。高银金融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对于港媒报道的豪宅购置价格,潘苏通无法立即发表评论。
香港楼市“辣招”现避税漏洞
每经小编注意到,过去几年间,香港频频推出“辣招”,从资金层面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活动:
2010年11月,特区政府推出额外印花税,打击短期炒卖;
2012年10月,香港提高额外印花税税率,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征收15%的买家印花税;
2013年2月,香港全面提高印花税税率,增加交易成本;
2016年11月5日,特区政府就宣布全面提高住宅交易的从价印花税,税率划一提高至15%,无论个人或者公司购买第二套住宅,均需交付15%印花税。
按照最近条例,如果一个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内地客去香港置业,需要缴纳的印花税率高达30%(基本印花税15%+买家印花税15%)。如果进行短期炒买活动,则还需缴纳额外印花税:
任何以个人或公司(不论在何地注册)名义,在2010年11月20日或以后取得住宅物业,并在取得后24个月内或36个月内将其转售,均须缴交“额外印花税”。
对外来炒房客重拳出手,对香港本地首次置业者给予税收优惠,这样的措施,也在推出之后立即起到了良好的调控效果。
据香港媒体报道,2016年12月,香港住宅买卖交易数为3550宗,2017年1月为3286宗,而2016年9-11月平均宗数为7055宗。来自香港税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香港住宅高额印花税交易数为376宗,2017年1月为406宗,而2016年9-11月平均为2350宗,跌幅超过八成。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在香港楼市受“辣招”刺激出现成交量下跌的降温趋势时,通过公司购房避税的漏洞却在高端豪宅市场显现。
彭博社相关报道
美联物业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初以来,在山顶区和香港岛南区出售的大约145亿港元的豪宅涉及利用这种方法避税。进入2018年以后,在这两个地区通过公司股份转让的物业交易比例从2013年的13%跳升至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