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三文鱼养殖企业,养殖的种类都不是或不只是大西洋鲑鱼,还包括虹鳟鱼等品种。而市面销售上,也确实有商家利用虹鳟鱼与大西洋鲑肉质相近的实际情况误导甚至欺瞒消费者,所以民泽渔业作为国内最大的虹鳟养殖企业,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事件不断发酵,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5月24日发布公告称,在中国市场上,“三文鱼”并非单指某一种鱼;“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决定于是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并强调相比较而言野生三文鱼很容易存在寄生虫。
由此,一系列有关三文鱼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行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对整个国产三文鱼行业而言,影响颇为明显,国内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鱼销量明显下滑。
浑水摸鱼
蹭着热度高价出售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文规定,虹鳟鱼在食品包装上不得标注为鲑鱼(Salmon)。参考国际惯例,我国虹鳟鱼的包装标识也应有所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鲑鱼)和淡水养殖的虹鳟鱼有着天壤之别。把淡水鱼卖出深海鱼的价格,就市场定价而言,存在虚高嫌疑。少数销售方只字不提虹鳟鱼的科属,蹭着三文鱼的热度、卖着三文鱼的价格。
业内专家坦言,即便虹鳟鱼同属三文鱼大家族,备注虹鳟鱼学名、向消费者告知基本信息,也是负责任企业的基本底线。一个是淡水鱼,一个是深海鱼,前者偏要“美颜”成后者高价出售,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无异于“浑水摸鱼”。在不能明确溯源、标明产地,区分天然与养殖的前提下,售卖方若不提示生食风险,就会造成规模越大、隐患就越大的局面。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出台,虽然初心可嘉,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由售卖虹鳟鱼的厂家参与制定,并把虹鳟鱼纳入了“生食三文鱼”,这种瓜田李下的操作,会否让人产生误解?当然,这个团体标准既不是国标,也不是权威定论,但如果市场销售以此为范,甚至将之作为对抗消费质疑的圭臬,误解就更大了。
来自哪里
标签必须标注种名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以及“三文鱼分会”执行会长王小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团体标准起草者是三文鱼产业链上的公司负责人,是因为三文鱼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他们起草是情理之中的,但在起草后的审核阶段,则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专家把关,由他们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批准发布。
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并未透露具体由哪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或具体有哪些教授、专家把关。
然而,对于养殖的虹鳟,很多人都担心寄生虫问题,生吃不安全。对此,崔和称,相较于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中能够与人感染的寄生虫很少,但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线虫、吸虫和绦虫,上市前都必须经过检验,都要求不得检出。
很多人还担心三文鱼概念扩大化后,一些不法商贩更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低价虹鳟冒充大西洋鲑(三文鱼)。崔和称,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标准对产品标签作出了明确要求——预包装产品的标签应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如三文鱼(大西洋鲑)、三文鱼(虹鳟)等,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表示,上海日式餐饮发达,生食三文鱼受到消费者喜爱。该团体标准将淡水虹鳟鱼列入三文鱼引发社会关切和消费者质疑,上海市消保委对此表示关切,将于近期组织专题讨论会,向社会公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