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内,绿树随处可见。新华网 盛元摄
阿拉山口年均降水量仅有11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4018毫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口岸设立以来,当地始终想方设法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于2004年实施了阿拉山口供水与生态建设工程,年引水量达2411万立方米。设市之后,阿拉山口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于2017年启动了精河-阿拉山口供水项目,建成后年输水量可达5870万立方米。多年来的绿化造林也显露成效,目前阿拉山口市已有国家级公益林13.42万亩,实施人工造林7077亩,绿化面积达1万余亩。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使阿拉山口大风天气显著减少,也为艾比湖水域面积的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片苍茫的戈壁滩上绿意已现。
开放前沿孕育新希望
“生活在这里,坦率地说当然与生活在家乡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客观说,这里也是不错的。而且做事业嘛,前景才是最重要的。”来自陕西的阿拉山口爱菊秦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旭明说。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一角。新华网 盛元摄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阿拉山口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曾经的交通末端变成了如今的开放前沿。随着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企业进驻于此。截至7月,综合保税区已拥有入驻企业46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落户于此,谋划新的发展方向。
企业看中了在这里的发展前景,本就在阿拉山口生活的创业者也紧紧跟上了时代的潮流。春莲宾馆负责人尤秀莲、江河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海燕……一个个与阿拉山口共同成长起来的普通人正在牢牢抓住机遇,把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阿拉山口再也不是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凉模样。在戈壁、在风口,一座充满希望的新城正在崛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