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冯恒兰从包里取出麦麸子一小堆一小堆丢在地上,她说这样更容易引诱蟋蟀过来吃,方便抓捕。
“头大、牙大、个头儿大、品相好的就能卖上好价钱。”冯恒兰边小心翼翼寻找“猎物”,边和记者分享抓蟋蟀的经验,小的蟋蟀没人要,大的又不好找,这要全靠运气。
“这有一只,还不错。”说话间,冯恒兰瞄准一只蟋蟀,用网兜扑了过去,拿到手掌里反复察看后装入了竹筒里,担心蟋蟀逃跑,再用棉花团把竹筒口塞紧。
村民苗振堂是一名中年男子,抓蟋蟀是一把好手,一手把着玉米叶,一手拿着网兜,认真在寻找蟋蟀。
蟋蟀装进竹筒里,一个竹筒只能装一只。
收购蟋蟀的老板多是外地人
头大、牙大、个头大的才能卖好价钱。
夜市场里
蟋蟀买家排了几百米
蟋蟀,属昆虫纲动物,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等。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目前,延津县有10多个交易市场,分为早市和夜市,每天这里有大量全国各地来收购蟋蟀的老板。
几趟下来,记者也抓到了两只蟋蟀,装到了竹筒里,此刻鞋和衣服全被露水打湿,已经湿漉漉了。
从田地出来,已是晚上9点多,村民每人收获颇丰,走在回去路上有说有笑。68岁的张大娘也抓了几只,她告诉记者,五六天时间,抓蟋蟀就卖了2600余元。
10多分钟后,记者和冯恒兰、张大娘一起来到附近夜市场,就在朱寨乡马路两侧,几百米长摆满了桌椅,灯火辉煌,后面大多坐着全国各地前来收购蟋蟀的老板。此刻,已经有很多村民拿着蟋蟀前来交易,一番讨价还价,合适了,大家就会把蟋蟀卖了。
张大娘胳膊上挎着一个提篮,里面放着10多个装蟋蟀的罐罐,罐外侧四周用皮筋扎着。每到一个收蟋蟀的摊位前,她都会驻足下来,把放蟋蟀的罐子拿出来,挨个让老板看。有买家相中了,不管多少钱,一般她都会卖掉。她说,都是地里捡来的,卖点钱总比不卖强,就这样她也很开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