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显示,一天之内,微博上针对案件有2亿多条评论,几乎全部都是负面的。
但这一次比8年前有了一些改变。
喧哗没有持续下去,随着司法机关启动调查程序,舆论陡然平息——期待公正成为了随后几天网络舆论场上的主旋律,相信“中国司法,不负江山不负卿”。
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发现,愤怒并不会一直蒙住理性的眼睛。已有了7亿网民的中国互联网,有了“自净”的能力。
以非常情绪化开始,以理性化结束的于欢案,让我们发现:中国互联网上的原住民们和互联网正在成熟起来,而且提高的不止是理性,还有在一堂堂法治公开课中增强的法治意识。
再看2018年,当下这起宝马男砍人被反杀案件。大家仍然在扪心自问:“我会是下一个反击的于海明吗?”
这一次事情再次发生了变化。
没有群情激奋的怒骂,也没有针对政府机关汹涌的质疑。无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无论是涉黑涉恶,还是背后有保护伞仍待挖掘,目前的讨论和分析,虽然话题多元,但都在法律的框架内和法治的思维里。
有普通网民,也有法学教授、律师,甚至是检察官、法官。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以不同的角度,讨论这起备受争议的案件。
以理性化开始,以理性化持续的宝马男砍人反被杀事件,让我们惊喜:中国网民已经成熟起来,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有一杆明确的标尺,那就是法治。
因此,我们希望今后——
每一起引发同理心的案件,都能回归法治的道路。
每一起引发法律争议的案件,都能进行理性有益的讨论。
每一起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件,都能成为一堂全民的法治公开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