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被子为什么成了“不文明”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进行过一次大力整顿:世博园区方圆1公里内,居民不得在住宅露台外、窗外和屋顶晾晒衣服、被子。
2010年1月8日,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中国馆,附近的建筑民工生活区,晾晒的衣服/视觉中国
上海本地居民对此惊愕不已并开启群嘲模式:不如先给每家赠送一台烘干机。还有居民表示:对外晾衣服被子本来就是上海风情的体现。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内山完造就感慨,在上海走路时,“要从碰着头的许多晾晒的衣物下通过去”。石库门弄堂两旁晾晒的衣被,是摇曳多姿的怀旧风韵。
“不解风情”的外地网友评论道:“上海人,请收起你丑陋的晾衣杆。”
2010年1月9日,上海人民路附近的小巷内,晾衣架密密麻麻,上面挂满了晾晒的各种衣服/视觉中国
对这种风情的无情,早在民国就有了。1939年,宋美龄来到重庆永川县考察当时的纺织业实验区松溉镇。当地官员赶紧做好准备工作:打扫街道、清除小摊小贩、处理垃圾杂物……其中还包括一项:“不准当街晾晒衣物。”
宋美龄有洁癖之称,下面的官员自然努力做到一尘不染。当街晾晒衣被不利于市容市貌的美观,即使宋美龄曾经提倡过勤洗多晒,也不能让晾在外面的被子影响街道的整洁。
2018年3月10日,武汉艳阳高照,一高校女生宿舍楼外面,包括楼下能晒衣被的地方,都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和被子/视觉中国
从80年代开始,整治“脏、乱、差”成为各个城市、乡镇的重点任务。从“三优一学”到1990年的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再到2005年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晾衣服、晾被子都是“人人喊打”的行为。上海、南京、青岛等城市皆是如此,青岛还规定如有违犯,罚款两百。
在美国由社区自定的“晾衣绳禁令”,在中国却是板上钉钉的禁令。但问题是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烘干机,且一般家庭的阳台也不可能封闭起来,更加上大家好不容易被灌输了“晒被子有利健康”的观念,现在说不晒就不晒,一时也难以转变。
北京广渠门桥下晾晒的被子/视觉中国
因此大多数时候,这些规定都流于表面,只有当世博会、“创文”之类重大事件发生时,才可能执行。不让晒的时候,没(mai)有(bu)买(qi)烘干机的我们只能忍受种种不便,依靠“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荣誉感来发光发热,烘干衣被。
其实,不晒被子的美国人发生了内讧——自全球变暖的危机逐渐为人所知以来,有许多人站出来鼓呼“晾晒权”(Right to Dry),游说立法部门禁止“晾衣绳禁令”,理由是烘干机占了全美一年耗电量的6%,烘干机和低碳生活可谓“你死我活”了。
目前,美国已经有至少19个州出台了相关法律,禁止社区户主们在住房协议中加入“晾衣绳禁令”。这些关于禁令的禁令虽然生效已久,但真正要改变美国人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恐怕也挺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