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2018年以来,因为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经济增长率却低于预期,再次引发国际市场对于阿根廷的疑虑。在马克里推行的所有经济措施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将阿根廷比索的汇率与美元挂钩的举措。虽然马克里放开了外汇管制,阿根廷也从2014年起实行了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但其汇率变动的标的仍然是美元。
“美元的币值当然被高估了,我现在也不会去兑换美元,因为已经太晚了。”费尔南多对马克里“盯住美元”的策略并不买账,“在阿根廷,我们的货币和美元绑在了一起,马克里以为让比索‘美元化’就可以避免通货膨胀,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最让费尔南多和他的朋友感受深刻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国内物价上涨。回忆到三年前在法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他不禁比较起了两国的物价水平。
“我前几年在法国上过学,对两国的物价有亲身体验。我们的日常消费品和食品的价格水平和法国差不多,有的还要稍高一些,但我们的工资水平却只有法国人的三分之一。”费尔南多回忆道,“同样一瓶牛奶,在法国的超市里大概1欧元左右,可在我们这里现在却需要相当于1.5欧元的比索,况且我们还挣得更少。”
费尔南多目前在奎尔姆斯大学从事一些研究工作,结识了一群热衷于探讨社会议题的朋友。他和他的朋友十分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深陷货币危机的阿根廷会遭遇更严重的社会动荡。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夏天十分炎热潮湿,家里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发霉腐烂。而人们的耐心也会被天气影响。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往往会在十二月(夏季时,阿根廷是南半球国家)爆发街头运动。总之,冬天马上结束了,夏天的脚步渐渐临近,留给现任政府的时间不多了。”
费尔南多的对话框上“正在输入”的字样停留了许久,终于显示出了这段文字。
华人超市担心安全,每天数次更改标价
相比普通民众,生意人对经济状况的感知则更为敏感。
对老家在中国福建福清的陈先生来说,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是一座不能更熟悉的城市。他在当地的华人超市已经营了六年有余。但最近几周以来,这座号称“南美巴黎”的魅力之城却似乎展现出了另一幅面孔。
“营业额下降我就不提了,最严重的是有不少当地人因为没钱,便瞄准了商店和超市进行疯抢。”陈先生十分担忧自家店铺的安全。
在陈先生所在的城区,每隔两到三百米就会有一家中国人开的超市。中国超市密密麻麻,几乎遍布每条街道。那些靠近城外高楼大厦的大型超市往往相对安全,而与城区内贫民窟相邻的小型商店和超市则容易在经济不景气时成为暴力犯罪的目标。
“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特别是最近这几天。”陈先生说,“现在时有暴乱发生,有些当地人会来哄抢我们中国人的超市。我已经把(超市的)门加固了,还请了一个本地人保安在门口看门。”
事实上,除了安全问题,汇率的大幅变动也使得像陈先生一样的中国商人越发感到生意难做。
“去年时,钱比今年好赚得多!”陈先生回想了最近两年来的经营情况,“去年,一个月大概能做到150万比索(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营业额,净赚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但现在,就算我一个月做到了200万比索(约合人民币35万元)的营业额,按照目前的汇率,也只能赚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
汇率暴跌影响的远远不止营业额。陈先生的经营成本和开销也涨了许多。由于不少中国商店和超市的店铺房租是以美元结算,上涨的成本也让中国店主们头疼不已。此外,中国店主们的每日工作量也明显加大。进货价格频繁变更,店主们不得不每日更改数次商品的标价。
陈先生的超市在当地规模较大,他还为普通的华人超市也算了一笔账。
“来这边开超市肯定要投资200万人民币以上,”陈先生感叹道,“今年开超市的人,至少得干6年才可以回本,而在以前,大概2年半就可以将投资全部挣回来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