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微博截图
可现实是,两个孩子作为弱者,应该最先承担起责任的是他们父亲,而非买到了下铺的外人。
对陌生人的善良,可以是豁达和理解,也应该是换位思考后明白别人的难处,和懂得求助的分寸。
如果自己尚且没有做到善良,又凭什么理直气壮要别人慷慨?
2道德绑架是中国式“分不清边界”的糊涂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主张,可以把道德区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
但实际上,不管对道德怎么划分,人们心中的界限始终是模糊的。
道德绑架,本质上就是一种个人边界意识不清的表现。
每个人都要求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控制权,而忽略了别人也有坚持自我的权利。
正因为这种模糊,人们把一切需要别人做到的道德都当做别人应尽的义务。
而这种理所当然的义务,可能就是对另一个群体的绑架。
个人边界被入侵,为了保护自己,必然会做出种种反抗,这时候,冲突就产生了。
比如,“你那么有钱,而我正好需要你的钱。”
古天乐在香港出席某活动,一名女粉丝拿着写着“求恩”的字幅危站在二楼,说自己父亲患病,希望古天乐借100万给她。
“如果借不到钱,就死在这里!”
强者理所当然要付出,弱者理所当然被照顾。
这样的心态下,就催生了“买了票的军人被逼让座,背着行囊站在车厢里”之类的事。
道德冲突中,不问理由,不问场合,只有该被照顾的自我需求。
“谁更弱势”,成了件值得PK的事。
电影《教父》里有段经典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道德绑架的出发点通常都是“善”,但就道德而言, 渴望优待的人强调的道德,不过是对其他群体的社会资源、权力合理化争夺的工具。
过分强调道德的力量,不仅会扭曲社会大众对“道德”的认知,也会在根本上削弱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影响道德功能的发挥。
道德,是内心的自律,而不是严苛待人的他律。
中国人素来相信“以德服人”。《功夫皇帝方世玉》里的雷老虎,为了与人为善吃尽苦头,还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反复以“以德服人”安慰自己。
在“雷老虎们”的世界里,为了与人为善,即便能力有限,他们也必须吃尽苦头。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这样描述: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一个国外的公益短片也将这种关系的羁绊揭露得彻底。
记者在街头采访,说去年车祸夺走了249人的生命,“而你能接受的数字是多少?”
被采访者说,“70,差不多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