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的如此么?据曹峰回忆,自己去年前后总共借贷的资金不超过2万元,但还出去的钱总共6万不止。
他回忆起自己曾被暴力催收的经历。去年,他向某平台借了1000元,逾期催款时,对方告诉他连本带息要归还5000元。第二天,催款人上门,表示除了5000元的还款外,还得再支付其2000元的跑腿费。
就这样,1000元的本金,还了7000元。
为了能及时还上借贷资金,曹峰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他同时在多个平台进行借贷,用以周转还款资金,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
“花呗式青年”:这个月潇洒,下个月紧巴
与曹峰相比,何锐的情况好了很多,他没有接触网贷,而是置身在花呗、借呗和分期付款的环境当中。
从去年2月起,何锐就开通了花呗。他告诉记者:“我的支付宝页面,上面写着可用额度1500块,再看下面的商品,还有各种分期免息和分期租赁业务。”何锐觉得,免息值得一试。
就这样,何锐开启了借贷人生。到现在为止,他的手机上还保留着花呗、借呗等APP,而他的花呗额度,也从刚开始的15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9000元。
通过各类借款平台,何锐买回家的高价品越来越多。“只要想到能分期付,我就觉得自己不奢侈。”何锐说。
然而,好景不长。接踵而至的还款日把何锐的优越生活打回原形。“我先用花呗还借呗,再用百度有钱还花呗,周而复始。”何锐说。
“过去我觉得这样的消费方式很好,能为我提供更宽裕的流动资金。但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手头的资金并没有变得充裕,这个月好过了,就意味着下个月要紧巴。”何锐解释。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分析,所谓分期付款划算是一个伪概念。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不会是活雷锋,即便是低利率或者无息的分期付款,在产品实际价格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定价。
过度超前消费=透支未来
花呗、借呗、校园贷等消费方式刺激着年轻人不断买买买。
在9月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提到,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成了“烧钱季”。
“无论是国家资助、社会捐助还是父母给的‘血汗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花这些钱都要知道心疼。”田祖荫说,广大学生应当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侈消费,“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谈到“校园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这两年媒体报道的,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因为盲目的超前消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