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宫女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有月钱、节庆有赏赐等等。再如吃的也很讲究,如粥有稻米粥、薏仁粥、小米粥等;主食有马蹄烧饼、香油酥圈、炸三角等,菜有腊羊肉、酥虾、白肉、血肠等,点心水果四季不同,冬天还有火锅,算得上丰富多彩了。这些可是一般旗人家庭没有的。
还有,宫里实行供给制,宫女们日常穿用的衣服鞋袜等都不用花钱而由宫里提供,而且每个季节都会做新衣服。不过,和电视剧或戏曲里不一样的是,宫女们的打扮其实都很朴素,除了宫里有喜事可以穿红衣服、涂胭脂、抹红嘴唇外,其他时间大都以素色为主,春夏是绿色,淡绿、老绿、深绿随便,秋冬是紫褐色。
既然是宫女、是女人,稍微打扮下还是允许的,不过这也有讲究。比如涂胭脂要将两颊涂成淡淡的酒晕色,抹红嘴唇要以人中为中线,上唇少些,下唇多些,但都是猩红一点,这叫“樱桃小口”。如果某个宫女打扮得妖里妖气,一旦被姑姑们发现,往往会被脱下裤子打板子,处罚相当严厉。
总的来说,清宫宫女相比其他朝代是要幸福多了。最主要的一点,其他朝代的宫女老死也不能出宫,而清朝之后,这种情况就不再有了。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朝宫女并非从民间普选而是从内务府三旗中选取。用皇帝的话来说,这三旗都是皇帝的奴仆,其女子进宫是服役,都是当年从龙入关的后人,不能不加善待。所以,清朝宫女25岁时必须出宫,自行婚嫁。如乾嘉时期的第八代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说的:
“本朝定例,从不拣择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选,择其幽娴贞静者入后宫及配近支宗室,其余者任其自相匹配。后宫使令者,皆系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亦于二十五岁放出,从无久居禁内者,诚盛德事也。”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如被皇帝临幸的宫女必须升为答应、常在之类的低级嫔妃,那就不能再出宫了。再如被指婚给宗室或赐婚旗内大臣或侍卫的;或者,因受后妃特别重视而需留用的,如《清稗类钞》中的记载,个别宫女因“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这样的话,宫女出宫已经35岁,恐怕有些就干脆留在宫中一辈子了(就像容嬷嬷那样)。从实际操作看,清宫宫女也未必都要熬到25岁,很多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出宫。比如,有些宫女因为犯错或生病或手脚笨,这种通常会被提前打发出去。
通常来说,宫女出宫后大都很受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出宫的宫女嫁妆会比较丰厚,因为其在宫中有月钱、出宫也有赏赐;二是被选入宫中服役的旗女通常相貌比较端庄,身材比较好,手脚也比较灵活,脑子大多不笨;三是宫中服役过的宫女,其见识远远强过一般的旗人女子,尤其在一些礼仪方面,更是堪称典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旗人家庭抢着接纳出宫的宫女,这对提升其家庭的层次很有帮助。
1912年清帝退位后,清宫仍举行过小范围的选秀,并选出婉容、文秀为后妃配与逊帝溥仪。1923年9月,由于逊清皇室经费日绌,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逊帝溥仪下令:宫女凡满24岁者可自行陈报,于中秋节前一律遣送出宫,并赏洋一百元,令其自谋生路。一年后,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溥仪及所有后妃、太监、宫女等均被赶出紫禁城。
由此,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宫廷制度至此宣告终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