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选过程中,如阅选者觉得某位秀女可选,便将其绿头牌留下,此谓“留牌子”;不留则谓“撂牌子”,这就表示这位秀女已经落选,可以回家自行婚嫁了。至于被“留牌子”的秀女,就要根据安排参加下一次复选,程序处理仍旧如上。
在之后的复选中,被选中的秀女有一部分会被留在宫中成为皇帝新的嫔妃,另一部分则会被指配给皇子、皇孙或近支宗室。所谓“近支宗室”,据乾隆时的规定,即“圣祖派衍廿四支宗室”,也就是其祖父一辈衍生的子孙为止,以后各代,也都以此为准。
在一般人眼里,秀女应该都是百里挑一的美女,实则清宫选秀未必。事实上,清廷的选秀标准其实首在品德与门第,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清宫但凡皇后、皇贵妃,均依赖于显赫的门第,如康熙元后赫舍里氏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索尼家族、而乾隆元后富察氏出自大学士马齐家族等。
而就容貌而言,秀女形象端庄大方更有优势,长相妖艳、身姿风流者反而会率先被排除。因此,清末每次选秀,被选中的秀女多为中上之姿,而少有惊艳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后人看到清宫的诸多后妃画像及相片时会往往会惊呼:我的天,她们竟然就长这样啊!
至于内务府三旗的选秀,因为主要是选宫女而非后妃,所以程序也相对简单。据《养吉斋丛录》中的记载:
“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据《宫女谈往录》中的记载,被选中的内务府秀女应先进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然后再定去留。之后,面容姣好、头脑灵活、手脚麻利者分配到各宫侍候太后、皇后及各妃嫔起居,略差者则分配到其他后勤场所,如管理衣物茶水等。例如《延禧攻略》中的主角魏璎珞,其历史原型即内务府宫女出身的令妃魏佳氏,她入宫后因为被放在孝贤皇后身边,这才完成了一场命运的大逆转。
总的来说,清宫嫔妃及宫女人数较前朝大为减少,前朝“三千佳丽”的盛况不复再有。尤其到晚清时期,因为多数时候皇帝年幼,加之同治未满20岁即告驾崩、而光绪一生仅一后两妃,后妃人数由此剧减,宫女人数也随之缩减为一两百人而已。
后妃待遇:尊卑不同,俸赏各异
正所谓,宫门一入深似海,身份等级的不同,各妃嫔间的待遇也相差极大。
根据《国朝宫史》中的记载,在康熙年后,清宫后妃制度基本确定,其中分八个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其中,皇帝可以有皇后一、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嫔以下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当然,规定是规定,但也不是所有妃位都是满员。清朝13位皇帝中,康熙皇帝后妃最多,其一生后妃近60人,乾隆皇帝有41人,其他均大大少于此数,最少的如光绪皇帝仅一后二妃3人而已。
诸后妃中,由于地位的不同,其在住所、日常供给、年例节庆赏赐、役使太监宫女人数等待遇都大不相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