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7年的修缮计划,每一道工序都要详细地记录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身。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都要准确记录,不能有所改变。
我们开始引进了考古的理念。考古一层一层不断地挖掘以后,揭示它的历史信息,古建也是这样,它也是不同的时代叠加了不同的信息。比如它的屋面、梁架都要认真地一层一层地剥离,来确定它的年代,它使用的材料,它采取的技术,这样梁架上的考古,变成了一个常态。什么时代的材料,什么时间替换了什么,今天需要替换什么,详细地记录,每一件木构件,今天我们决定取舍的时候,都要有依据。
再有在修城墙的时候,先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各种仪器的利用下,它的状况,它不同的段落之间的病态,和今天能够承重的和能够应对今后气侯变化的不同的信息以后,才开始有针对性地修缮。
最近我们又启动了养心殿的研究性保护项目。两年8个月时间,没有先对它的文物本体进行工作,而是集中了社会各界和故宫的各个部门的技术力量,先设立了33个摄像室,改变了过去的做法。过去一座古建筑要修的时候,先是古建部进行勘察设计,批准以后,把它围起来,我们的工程处进去,然后准备开工,我们的修缮技艺部进去,然后展担部(音)进去布展,做好了,开放部进去对外开放。这样的流程是不科学的。今天一开始,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可以联系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参与进来,先把各方面的内容,从历史沿革、勘察设计的结果、可移动、不可移动、室内室外物质、非物质的遗产进行清晰界定,开始一层一层研究,不断地一直到每个建筑构件的部位和今后的功能。我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培训了200多名为养心殿专门培养的工人。
比如这些砖,比如我们的瓦,比如石材,比如木构,比如油漆、彩绘,像这样的一个一个裱糊培训以后,我们才敢开工修缮养心殿。一开工修缮就可以知道它的未来,比如过去30%的观众到故宫要看养心殿,实际上它开放的区域也只占养心殿的30%,每天进的人,严重地3倍超过它的承载能力。这次在修缮之初,我们就知道,将来能够开放多大范围,能开放到90%,并且它每一栋房间将来的功用清清楚楚。在修缮之前,我们的展担(音)部门、开放部门,安保部门,不会修完古建筑开始安防设施,技防设施,而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的计划。
通过18年古建筑修缮工程,要解决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个问题,平时我们说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长期以来开放区域只占30%,70%都是非开放区。
第二个问题,有186万件文物藏品,真正展出的只有0.9%,大量的99%的文物藏品是沉睡在库房里面的。
第三个问题,观众虽然很多,但是80%的观众进了故宫博物院都是目不转睛地往前面走,往往都是看看皇帝躺在什么地方,皇帝在什么地方结婚,穿过御花园就走过去了,没有获得更多的文化之旅的收获。
伴随着古建筑修缮进行了环境整治,这是五年前的景观,这是四年前开始整治时候的景观,这是三年前的景观。大家瞧那个院子里还有最后一栋才岗房,一共拆除了135栋临时建筑,14800平方米,最危险的就是有59栋彩钢房。10月10号院庆那天,把最后一栋彩钢房拆倒了,没有了。这样就实现了5年前提出的诺言,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还过两年,紫禁城600岁生日。环境整治不是像我说的这么简单,要做大量的艰苦卓绝的细致的工作。
比如这是5年前一张照片,当时故宫博物院的地面铺的都是沥青,就是柏油的地面。太和门广场铺的都是水泥砖,市政管道通过去的时候,用水泥一抹坑坑洼洼。那些绿地是用铁栏杆围起来的,还有那些高高低低的井盖、灯杆,跟历史环境都不协调,这次古建修缮要都给它改正。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我们把它恢复了。今天人们到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地面,铺的都是传统建材的地面,砖的地面,石材的地面,上千年的铁栏杆全部都去掉了,绿地反倒养护得更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