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很多“奇葩作业”的实际效果。拿出来的结果够漂亮就好,至于漂亮的结果是怎么来的,反倒被放到了次要的位子。培养小朋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初心”,更不知道被抛到了哪里去。对形式上的结果执念太重,就不免异想天开,于是便有了“带一亿粒米到学校”的“创意”。
形式主义的风气一度延绵不绝,和一些地方扭曲的政绩观脱不了干系。这个不新鲜的道理,其实也值得学校的老师们咂摸。就比如有些手工作品明显是家长越俎代庖,老师心里不会一点数都没有。好多老师一面强调重视过程、不重结果,一面按照传统的竞争思维去评比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这无疑是给本就摆脱不了虚荣心的家长们推波助澜。真要做素质教育,只改变形式可就太粗浅了,背后的教育思维和评价体系也得变得更科学才是。
毕竟,教育的目标不是交出表面光鲜的成绩单,而是让孩子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