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明星:舌尖上的闽中(2)

www.antiquew.cn/news/ 2014-06-09 10:48 来源: 未知 我要评论

至今林国荣本人在闽中食品的持股很少。然而,无论是漫长的国营体制时代,还是后来外资接盘海外上市,即使在诸多历史节点上,与资本方分歧不断,但他不仅保持了对闽中食品的绝对话语权,还拉扯出了一条与资本方共生共荣的历史轴线。

这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国内企业家群体中,能做到这一步的,只有柳传志、马云和任正非等极少数几个传奇人物。林国荣跟他们的共性是,内心强硬,擅用手腕。

比如,在1990年代的国营体制时代,有一次,领导要安排十几个待业青年和退伍军人进入闽中工作。林国荣一想,现在闽中人人各司其职,一旦增加这么多闲人,企业还怎么运转?可自己也不能直接回绝,驳了领导的面子。于是,他回答领导说目前确实人手已够,不如由闽中发工资给这些人,暂时也不用他们上班,这样对企业对他们都好。

林国荣的建议确实通情达理,让领导于情于理都不好一再强逼,只好答应。第一个月,林国荣便把4.6万元的工资悉数交给了当地政府。第二个月,领导想来想去确有不妥,主动提出此事作罢。

又比如,在后来的外资控股时代,林国荣希望面对内销市场斥资做品牌,他列举了种种理由,有理有据地说服外资股东。但外资股东看重短期效益,不想在短期内必定亏钱的品牌上进行投入,并且更不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林国荣最后急了:“品牌必须要做,大不了罢免我!”

外资股东们清楚,闽中食品少了林国荣,不可能玩得转。毕竟,为了建立这个农业产业化帝国,这个莆田男人花了40多年时间,每一株农作物上都有他的心血。

闽中食品厂区

破庙里的种子

命运并没有给林国荣其他人生选择,尽管他并非闽中食品的创始人。

1971年,莆田县城厢镇凤凰街道的八个待业青年,在当地一座关帝庙里创立了一个脱水蔬菜小作坊,这个集体性质的小企业,就是闽中食品的前身。

这一年,林国荣18岁,是邻近街道的一名拖拉机手。在组织的委派下,他开始驾着拖拉机为这个脱水作坊运输用来烧锅炉的煤炭。彼时的他还不知道,他此后的人生将于这个破庙里的小作坊紧紧连在一起。

当时,小作坊的生意模式是,将附近农户的蘑菇采购过来,进行脱水加工后,再运往上海出口国外。国外市场对于脱水蔬菜的需求量巨大,小作坊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这让拉煤的林国荣非常想在小作坊里找一份工作。

1973年,在熟人的介绍下,林国荣进入了这家小作坊,干起了洗菜工、锅炉工。年轻的林国荣健壮如牛,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两三个人烧锅炉的活,他一个人就能干完。由此,他很快受到了老厂长的赏识。

然而,文革遗留的派系斗争,很快让这家一度年收入50万元、利润20万元的小作坊陷入停滞。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很多人来来去去,而林国荣和少数几个工友则一直坚守这份事业,直至1982年经营生产恢复正常,在老厂长的保荐下,他当选为分管供销的副厂长。

老厂长没有看走眼。在那个中国经济历经文革阵痛后的复苏时期,林国荣罕有地具备了资本运作的意识。这成了关帝庙里的小作坊,能够演变为产业帝国的关键。

1980年代初期,脱水蔬菜出口业务增势良好,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一带沿海,冒出了许多加工脱水蔬菜的小工厂。关帝庙里的小作坊再不求变,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可是,刚刚从政治斗争中恢复过来的小作坊,哪里还有扩大规模的元气?

难题摆在了林国荣的面前,头脑灵活的他想到了在资本上寻求援兵。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