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
行迹平行证明其群居属性
蜥脚类恐龙一直被认为是群居生物,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也印证了这一点。
该足迹群中所有的蜥脚类行迹近于平行,而且深、浅行迹各自集中在相同区域,表明恐龙大多数活动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期间地面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些证据表明了它们群居生活的属性。
“这些足迹表明,至少有14只恐龙在很短时间内,跟随着彼此,穿过这片20米宽的区域。这些素食恐龙的体长大约5至6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表示。
足迹中疑现恐龙游泳痕迹
这些足迹中有2道行迹保存了特殊的延长的趾痕,学者推断可能是游泳迹。
“这些脚印各个趾痕特别长,像是蜥脚类恐龙游泳通过此地,在水中拨水底,脚尖刮到地面留下的足迹。”邢立达告诉记者。
恐龙会不会游泳,一直是古生物学界充满争议的话题。早期研究中,古生物学家们发现过一些不同寻常的四足动物行迹——这些恐龙只有前足或后足在沉积物上留下印记。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些恐龙留下足迹时正在游泳,水体托起了它们的身体,前足或后足在划水时留下足迹。
此前,甘肃省盐锅峡足迹化石点中也出现了疑似游泳的足迹,后被证实是恐龙在地面行走时所留下。
足迹群中一对典型的前后足迹。
什么样的痕迹才能被确认为游泳足迹?邢立达说,一些平行的带有拖拽痕迹的足迹,被认为是恐龙的后肢接触水底留下的游泳迹。2013年在四川省发现中国首例确凿的肉食龙游泳足迹。该足迹每个都由三道长长的平行爪痕组成,沿着岩壁一路往上。这是典型的肉食恐龙游泳迹。
科学家依据此次发现的疑似游泳迹绘出了复原图,这些庞然大物游泳时可能通过后肢交替运动,像桨一样提供推力,类似于现生双足行走动物的“狗刨式”。
新京报记者 王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