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缩小,PPI的涨价因素加速向CPI传导,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不少人担心,今年下半年我国物价是否会持续上涨,甚至带来相应的通胀压力。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依据。此前发布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显示,7月份我国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达到54.3%,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升;非制造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9%,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投入品价格的上涨,将最终影响到终端产品价格。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从CPI看,今年6月份全国猪的存栏数量出现减少,猪肉价格预计将逐渐迎来上行周期,这可能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中美经贸摩擦有升级风险,关税上调可能导致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对国内物价带来抬升作用。
从PPI看,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整体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一旦美国对伊朗制裁升级,限制伊朗原油出口,国际油市平衡打破,油价将大幅攀升。从国内看,财政政策稳增长重点在促进基建投资,可能对相关工业产品价格带来推升作用。
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也存在不少消减物价上涨压力的有利因素。例如,在国内需求稳中趋缓、狭义货币M1增速低位徘徊的背景下,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去年翘尾因素7月之后将显著回落,下半年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工业需求不会大幅走强,需求拉动PPI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指出,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服务业价格涨势趋于平稳;从调控能力看,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的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由此可见,下半年,尽管我国物价运行面临不小的涨价压力,但物价保持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仍有条件保持在温和区间运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