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剧变之初,闽中的效益还不错,公司内部大都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林国荣却忧心忡忡,他居安思危地认为,只有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新的产品线,才能活下去。
1998年,林国荣制定了一个投资7000万元的发展蓝图,彼时的7000万元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怎么办?他软磨硬泡地说动了当地政府:“农业很薄弱,支持闽中就是支持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一年内奔赴北京24趟,最终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下来了2060万元的贷款,用于首期厂房投资。
很多闽中老员工都记得,当初林国荣第一次赴京跑贷款前,决绝地对大家说:这一次,不成功便成仁。听了这话,大家都觉得林厂长有些杞人忧天了。
然而,时至1999年,市场开始变得无比混乱。一个外商来到当地,一大群工厂蜂拥而至,闽中报价1万元的产品,一些小作坊为了抢到订单,不惜赔本赚吆喝,报价腰斩一半至5000元。林国荣的担忧就此应验,整个1999年上半年,闽中一份订单都没有接到,工厂运转岌岌可危。
穷则思变。在混乱无序的市场中,不少小工厂和小作坊自己也活不下去,林国荣借力打力,迅速组织工人们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吃下这些小工厂的产品,经过自己再加工后,再以低价冲击市场。闽中的价格一降,很多小工厂更是苦不堪言,逐渐沦为闽中的“上游供应商”。
通过这种非常之时的非常手段,闽中暂时渡过了难关。而让闽中迅速甩开鱼龙混杂的对手们,真正成为行业霸主的,还是林国荣此前的未雨绸缪。
1999年,闽中占地120亩的新厂房落成投产,企业由此更名为“莆田市闽中蔬菜食品工业总厂”。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与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林国荣的主导下,闽中掌握了一项当时业界的秘密武器——冻干技术。
筹建新厂房之时,林国荣听说了这种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其采取低温干燥工艺,将农产品脱水,而经过这种技术脱水后的农产品,呈海绵体,保持原有的形状、色泽和营养,泡水后立即恢复原样。这种冻干食品最初只供给宇航员,后来在欧美市场上渐渐铺开,被用于比萨、火腿肠和牛奶佐食等日常饮食。
林国荣认准了这将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他带领技术人员奔赴海外,走访了诸多拥有冻干技术的同行,得知建设一条冻干生产线需要整整一个亿。
彼时的闽中哪有一个亿的巨资,一行人回国后个个垂头丧气。但林国荣却不依不饶,他沿着海岸线北上走访机械厂,经过浙江、江苏,直至山东、辽宁,最终在沈阳找到一家军工厂,双方几经研究后发现,能够生产冻干设备,而且价格只需880万元。
由此,闽中成为国内最早掌握冻干技术的企业之一,一举抢占了市场先机。后来,冻干产品成了闽中的拳头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海外订单量逐年增大,至今能为闽中带来近20亿元的年销售额,毛利高达40%。
把实力做强后,林国荣迅速转向“把体制做活”。2001年,闽中年销售达到5000多万元,在公司内部一次会议上,林国荣提出:“闽中要上市!”员工们不敢相信:“我们都是种地的农民,怎么可能能上市?”林国荣大手一摆:“肯德基也不过是个卖包子的,汽车也不过是一个壳子加四个轮子,怕什么?”
实际上,一直以来林国荣的经营团队,都是在为国资打工。他已经意识到,只有寻找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才能顺利完成改制,将企业推向国际资本市场,进而迈上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然而这一跃,势必牵扯各方利益,风险与阻力都不小。林国荣从各方利益出发,冷静走局。其一,对于当地政府股东,可以套现大笔资金增加财政收入,而企业做大后,一来税收会增加,二来当地农民也会受益更多;其二,当时的进出口公司已经逐渐被历史淘汰,套现也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其三,闽中也急需体制改革,通过外资注入资金和活力。
三方受益的事,何乐不为?
2004年9月,两家分别来自新加坡和美国的投资机构,共同出资4500万元,全盘收购了闽中的股权,并将其中的18%(上市后被稀释至9%)赠送给了以林国荣为首的管理层。外资的接盘大幅加快了闽中上市的步伐。2010年4月,闽中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农业产业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
——近40年的迂回曲折,林国荣在沉寂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种资本的解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