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高学历的人群,智商一定没问题,但他们在某种情况下,也确实是“信谣”、“传谣”群体的中坚力量。连大医院的医生都转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么?即便那个“SB250病毒”看上去是如此的怪异。
1947年,心理学家Allport和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在现代社会,信息流通如此的迅速之下,任何资讯都很容易像“水过鸭背”那样流走。而一个成功的谣言,要将这两个条件系数增加到最大值,并不是靠运气,更多的,其实是精心的策划。
曾经,谣言的定义是指对真相的扭曲;现在的网络谣言,多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扭曲”了,而是凭空产生的,根本找不到原始的真相。
换句话说,现在的谣言,多数是“造谣者”精心设计的陷阱。
而一般来说,制造谣言的动机,真的都不难理解。当谣言有了某些“商业”属性后,传播起来往往是一发不可收拾的。
因此,面对那些精心策划的陷阱时,岂是“智者”的几句良言就可以破解掉的。
【负面情绪,是谣言的传播的温床】
在破解谣言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谣言的产生。想要设计一个“陷阱”,以下几大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