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硬相关性
例如,如果是发生在你家附近的事,你一定格外上心;对于父母们来说,关系到孩子健康的事情,就会格外敏感。只要你还在社会中生活,这种相关性是躲也躲不掉的。
02
惨痛后果
谣言的后果多半与伤残、死亡甚至倾家荡产联系在一起,总之以“惨”为终极效果,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为此但任何风险。
03
权威背书
谣言里会时不时写个央视报道来增加信息的说服力,像某些无良商家,甚至会把“自家老总”与名人的合影搞出来,具体案例请参考几年前随处可见的“奥巴马合影”。
这里也就是说,官方的公信力是十分重要的,有一句不太好听话直接说了:官谣比民谣更为可怕。
04
煽动性
类似于“救救孩子”、“转发给你爱的人”、“预防大于治疗”之类的话语,就是此类要素的代表。他们旨在煽动起人们的恐慌情绪,使其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管他真假转了再说”的原则,最终实现“传谣”的过程。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居然致命?
按这个标准来说,上面的几个案例,都完全符合以上个要素:本地事件、死亡的后果、防疫局背书、发给你关心的人。
这都是优秀的“陷阱”。
而从上面的4个元素来看,谣言普遍利用的,是人的恐惧心理——再聪明和智商高的人,也会有对未知事物有所恐惧的时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