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最辉煌的时候是在2008年之前,随着美 国金融危机爆发,温州的企业订单量急剧减少,所以出现产能过剩和产业空心化,2011年也就集中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而因为当时多数资金都是来自于银行,所以也引发了地区性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迅速上升,银行抽贷、断贷现象非常普遍,再到2015年至今逐渐演变为信用危机,所以温州人都被搞怕了。”周德文说。
上述银行业人士也表示,之前他所在的另一家银行光不良资产就达200亿元,现在主要精力已经不是在拓展新的信贷客户了,而是优先化解不良。温州现在的银行普遍对新增客户的贷款权限上收,而且对企业的信贷额度也已经降低了,可以说已经变得十分谨慎了。
“现在企业贷款光有抵押物还不行,银行还要审查贷款用途,最重要的是看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企业第一实力——也即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该人士说。
据温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2009年的5年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从2409亿元上升至5352.4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8%、21.9%、17.9%、23.1%、25.6%;而在2009年~2017年,存款余额虽然从5352.44亿元增长至11218亿元,但增幅已是不可同日而语,8年间存款余额增幅从25.6%下滑至5.6%,而在2012年和2014年增幅更是跌至2.6%。
值得一提的是,存款余额增幅在放缓的同时,贷款余额增幅也由高点逐渐下落。数据显示,2005年~2009年的5年间,各项贷款余额从1736.82亿元攀升至4486.68亿元,翻了2.58倍,同比增幅分别为11.6%、28.6%、24.6%、20.3%、34.0%。而2009年~2017年,贷款总余额从4486.68亿元攀升至8658亿元,9年间却仅增长1.93倍,增幅则从34.0%下滑至7.3%,其中在2013年~2015年,增幅更是分别下滑至3.6%、1.1%、4.0%。
“现在是资质好的企业我们追着给贷款,但人家不需要,而想要贷款来补窟窿的我们则拒绝。”上述银行人士感慨道。
“温州的老板现在都看透了,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而我们现在也一直在向企业倡导,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尽量避免动用杠杆。”温州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许剑翩说。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2017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多年来,温州市坚持把化解“两链三险”作为首要任务,累计帮扶风险企业1600多家、处置不良贷款1590亿元,不良率从最高时的4.68%下降到2.69%。
拆走“中小微”
事实上,中小民营企业除了因此前深受民间借贷危机打击士气外,近年来温州因棚改也让不少中小微企业元气大伤,而正如郝伟所言,净利润低至尘埃,甚至是零利润空转的也不无可能。
“我们企业在2016年还是规模以上企业,不得已从瑞安搬到平阳县的工业园内,而之所以搬迁是因为此前当地政府把本该给予我们的土地指标卖掉了,导致我们的企业一直处于违章建筑状态中,随着温州大拆大改,企业只能被迫搬迁,现在入驻同一个园区的企业60%都是来自瑞安。”郝伟说。
企业的搬迁并不是简单地挪个地方,而更多的是背后的一本经济账。“我们每年光在路上的损耗就高达50万元以上。”郝伟说。
何为路上损耗?据其介绍,因为公司并非普通制造业企业,所用工人必须是熟练工,而从瑞安搬迁至平阳后,因为园区配套尚未完善,招工难等持续困扰着企业,为了使企业正常生产,只能高价聘用既往的瑞安工人,但其代价是企业将为此支付员工住宿费、伙食补贴费,甚至向园区购买员工夫妻房。“如果从企业单纯经营角度来说,企业的毛利润在20%以上,但因为其他不必要的成本等导致,公司现在基本零利润运行。”郝伟说。
温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也坦言,之前温州的中小企业基本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场地就是自己家或租别人家的房子,虽然大部分属于违建,但毕竟是零租金或低租金,但随着棚改的拆除,中小企业也就失去了很大的成本优势。虽然温州的各个区县都在推广小微园对其招商,但他们并不愿意入驻。“因为重新购买或租赁厂房会把成本抬高,而且要搬到偏远的工业园里,毕竟不如在自己家方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