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乾隆37年,皇帝命福建巡抚钟音考察官话推广情况,已经发现“福建并无官音义学”。官方文件问罪“乡曲愚民”,真是锅从天上来,让福建百姓去哪里学官话?39年的时候,朝廷直接批复运动“有名无实”,相关事宜“毋庸议”。雍正一拍脑袋的正音运动就此告吹。
民国时期虽然发起国语运动,不过再度开展针对福建本地的大规模推普工作,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了。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老人。南屿老人们只会讲闽南话,听不懂普通话。从他们小时候记事起,就开始在这片海滩上以捕鱼为生/ 视觉中国
50年代,大批北方干部南下到福建工作,依然摆脱不了带“翻译”的宿命,有时带一个竟然都不够。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三个月后福建省第一个即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讲到福建的推普工作,大田县是不得不提的。解放初全县会讲普通话的仅占总人口的2%,到1958年,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到达86.7%。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大田县为福建省图谱工作的红旗。
不过,大田县的推普成功,可以在福建地区复制吗?
明朝时期,大田县从尤溪、永安、漳平、德化等各县的边缘地区合并而成。到解放初的时候,一县交叉五六种方言。由于方言地域狭窄,无法形成支配性语言,在交际需求下,大家就更容易学习普通话。
与大田县情况不同的是,福建东部沿海的方言属于向心型方言,十几个县、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通行着类似的方言,并且有自己的标准音和文学戏曲形式。再加上人口外流多,外来的少,莆田市的300万人就依然操着十分一致的莆仙方言。
2011年11月10日,福建省莆仙戏大剧院的演员正在演出剧院成立后的首场莆仙戏《智取金刀》/ 视觉中国
而在交通闭塞,经济更加落后的农村,这种情况还要严重一些。根据2013年一份针对泉州地区城乡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10-20岁农村地区学生日常使用闽南语或以闽南语为主的比例高达79%,老师长年使用方言给学生授课,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福建某地区的第18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中的千人签字活动/ 福建省语委办
不过总的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方言母语正随着代际的更迭被逐渐废弃。
对福建各地方言片的调查显示出一种共同的走向,那就是方言随着语用对象的年龄增长使用频次增加,在其他场合则使用极少。
闽东和闽南方言片的语言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各项均值差。从1到5表示从只说普通话到只说方言的五个等级/ 福建省教育厅方言与标准语语码转换机制研究基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