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以后,不少在宫内御膳房任职的厨师无处容身流落民间,进入各大餐馆,为了增加商业竞争力,只好主打宫廷菜这张好牌,“满汉全席”的说法应运而生。
但满汉全席真正再次“走红”,甚至冲出国门,可能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8年,出于节目制作的需要,日本一家电视台在香港“国宾大酒楼”订了一桌满汉全席。这桌满汉全席似乎找回了满清时期满席的神韵:把国家形象吃出来!
2018年2月26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一农村,主人一共宴请了近40名亲朋好友,摆四桌,每一桌20多道菜,大家吃两顿,中饭和晚饭/视觉中国
29位名厨参与其中,请到侍奉过清朝地方大员的厨师主厨,岭南烧腊名家赵不争也参与其中。这桌宴席巧张明目分成四宴——“玉堂宴”、“龙门宴”、“金花宴”、“鹿鸣宴”,从第一天中午吃到第二天午夜才吃完。这场宴会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被许多媒体争相报道。自此,满汉全席名声大噪。
内地的满汉全席,也有了许多自己的创制。比如说,在京城以外的餐厅,开始主打本土化、差异化竞争的路子。山西地区的晋式风味满汉全席,频频出现过油肉、三丝鱼翅、栗子烧大葱、长治腊牛肉、鹌鹑茄子等山西传统风味;而川式满汉全席中,则少不了缠丝兔拼干辣熏鱼、夫妻肺片的身影。
2015年12月18日,浙江义乌,当日为农历十一月初八,义乌市佛堂镇田心二村比过年还热闹。村里的厅堂里,两旁高台上摆满各户呈上宰杀的猪羊。这就是一直沿袭至今的“大年祭”民俗文化活动/视觉中国
对满汉全席的改头换面,还让许多西式菜品登堂入室。比如说,香港后来的许多满汉全席,都是接待外宾之用,少不免加入一些鹅肝、红酒、咖啡等元素来吸引外宾。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版改造本无可非议,只不过不知道老祖宗看到摆在“满汉席”上的菜品换了“夷人”的心头好,会作何感想。
在大清亡了百年后,清朝皇帝们不能享口福的满汉全席,终于出现了无数“表堂兄弟姐妹”,在中国各个省份遍地开花。不知道那些动辄斥资数十万吃全席的人们,会不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呢?
参考文献:
[1]赵荣光.“满汉全席”名实考辨[J].历史研究,1995(03):61-78.
[2]任万平.“满汉全席”:披上历史文化面纱的乌托邦[J].博览群书,2014(01):43-48.
[3]陈学智.20世纪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范本——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梳理与批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4):10-21.
[4]陆勇.从“任珍案”看清初的“首崇满洲”与“满汉一体”政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1):75-77+94.
[5]吴琼.满汉融合在清朝宫廷饮食中的体现[J].黑龙江史志,2017(01):30-33.
[6]赵旭东,王莎莎.权力精英结构的饮食表达——基于清代“满汉全席”发明的微观政治学分析[J].民俗研究,2011(01):256-26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