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引热议 媒体:不能遗忘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14 15:47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原标题: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那么,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首先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启升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按水稻品种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杂种优势,水稻可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杂交只是一种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规稻育种,也能用于杂交稻育种。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原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但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植株高大、产量超群”的原因是杂种优势。

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调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说。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在当时几乎无人质疑。袁隆平发现水稻具杂种优势的现象后,执着研究、求证。最终,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这篇跨越水稻育种“禁区”的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

潘学彪介绍,袁隆平定了“调”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试验。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让业界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惊人。”潘学彪说。

每一次升级都与袁隆平关系密切

“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说。

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湖北石明松教授发现了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不育系“培矮64S”。业界认为,石明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的实用品种。

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特大“坎儿”:1989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造成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育种,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