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北方人必须比南方人吃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所以比起南方菜,北方菜普遍看起来份量很大。
野味天堂的衰落
其次,决定菜量大小的,不是单纯的东北问题,这是整个南北方“一国两吃”的问题。
因气候差异大,北方大部分农作物普遍一年一熟,秋收之后,物产单一,尤其气候干旱、温度低,蔬菜稀少是整个北方饮食的短板。
东北尤为特殊,作为全国最冷的地方,因为无霜期短,东北能吃到地产蔬菜的时间一年只有6个月左右,越冬的也就白菜、土豆、萝卜这几种。
2010年11月30日,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镇民主村农民王强家的菜窖内,几个农民正在给白菜去除腐叶/视觉中国
蔬菜数量少,并不意味着要做大锅饭菜。相反,东北菜一煮煮一锅的粗旷风格,并不是由蔬菜和谷物产量决定的。
20世纪中叶以前的东北,基本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丰饶景象。1693年,沙皇商队经过东北,记录了当时东北黑土上的“金矿”:“山岭荫复下,栖息着大量野猪、鹿,还有身躯高大的虎和豹……几千头野羊,想雪一样铺满山坡……额尔齐斯河产的大鲟鱼,重达40-50俄磅,放到锅里煮,鱼油竟然有一只厚”。
物产丰饶、人口稀少,东北人靠畜牧、围猎和捕捞,以肉为主食,五谷为辅,蔬菜就吃得更少,这种单纯的“靠天吃饭”至少延续到19世纪,稀薄的人口只消耗了自然物产的一个零头。
2017年12月2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坑烤,可算是大庆市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名片/视觉中国
即便是普通的东北人家,也可以大嚼各种肉食,不同的是品种数量没有官员阶层那么丰富,也没有那么多美酒和隆重的气氛。“吊儿郎当混大荒”,这句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流行的东北乡村谚语,充分说明,东北农民一直以来粗放经营、不艰于生计的基本史实。
但自清代中叶以来人口大爆炸,黄河改道后山东移民北迁,关东解禁,再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东北产业机构比例失调,东北历史上自然合理的传统食物结构被逐渐打破。
为了延续原先的饮食传统,东北人不得不充分发挥民间智慧,在炖肉里添加大量豆腐、马铃薯粉制的粉条,以“改善生活”。尽管20世纪中叶后,东北水稻和小麦种植才逐渐跟上,多了米面等“细粮”,肉食比例直到70年代开始才真正有所增长,逐渐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
2009年10月7日,辽宁,在东北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金灿灿的水稻.农民在自家房子上晾晒粮食/视觉中国
有的是木材,可劲儿炖
说到大份量东北菜,不得不提存在感极强的东北乱炖。若是亲自丈量一下东北大锅的口径,福建消费者都会不禁背上一寒,如果广东人向东北人虚心学习,一口锅甚至可以炖他们两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