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 |“花木兰”们驾机车“飞”秦岭传佳话(3)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16 13:31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中国人的故事 |“花木兰”们驾机车“飞”秦岭传佳话

  2018年,侯爱华、胡学政、白燕娥(从左至右)参观现代化铁路车间。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摄

  再难也要坚持,只为这是一条能致富能救命的路

坐在韶山1型电力机车司机的旧座椅上,时隔40年,白燕娥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抚摸着操纵台前的琴键开关,望着熟悉的仪表盘和操控手柄,当年驾驶机车在崇山峻岭间飞驰的情景,恍若昨天。在白燕娥的记忆中,曾经的宝成铁路沿线多为贫瘠山区。“沿线的老乡穷啊!很多人连车票都买不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她忍不住感慨。

中国人的故事 |“花木兰”们驾机车“飞”秦岭传佳话

 2018年,白燕娥在曾经驾驶过的机车上留影。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摄

连绵不绝的大山阻隔了村民出山的道路,为了赶上这一天仅有一趟的列车,他们常常要背上很重的背篓,走几公里才能赶到附近的车站。每逢集会,村民们总要背上满满的山货和土鸡蛋拿去卖。有些村民坐不起火车,尽管当时的票价只有几块钱。每每看到老乡们背着一大篓山货、因为买不起车票而去扒火车的身影,白燕娥就感到心底的刺痛。

山路闭塞,看病成了一大难事。有一次,铁路沿线老乡突发急病。救护车进不了大山,病人也出不去。人命关天,怎么办?情况紧急,列车调度室分级请示,才争取到一分钟“生命通道时间”,病人被紧急送出。“这是条能救命的路啊!再难也要开下去!”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白燕娥在崇山峻岭间走了数年。

中国人的故事 |“花木兰”们驾机车“飞”秦岭传佳话

  1977年,电力机车女司机检修、保养机车受电弓(受访者供图)

在沿线村民的眼里,这条铁路就如同生命线一般,把贫瘠的大山和城市联系在了一起。“村民们都很淳朴,他们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但我们都感受得到!”有时候,碰到背着竹篓要到集市上卖土鸡蛋的老乡,他们会硬塞几个土鸡蛋给铁路上的工作人员,而这些鸡蛋是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的啊!

多年以后,当白燕娥再次经过这个区段,一切都变了。宝成铁路的开通运行,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曾经很多“靠山吃饭”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当地的山货也随着铁路销往各地,沿线群众靠吃“旅游饭”富了起来。如今,公路也发展了起来,很多人都买起了私家车,出行不再是难事。

669公里的宝成线上,曾经的韶山型电力机车已被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所取代,机车运行时速得以提高,牵引动力从3900KW提升到9600KW,高科技机械维修机具代替了传统作业工具,而女司机们也逐渐退出了铁路舞台。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这趟为沿线百姓而生的“绿皮车”带着女司机们的使命,继续着它一个甲子的守候。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