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山川溪流中,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ocean trout(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虹鳟属于鲑科(Salmonidae)马哈鱼属(Oncorhynchus),作为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主要生活在低温淡水中,在自然环境下并不会发生跨盐度的生殖迁徙,所以难以用“Salmon”来称呼这些鱼。
另外,协会未引用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最严格的美国标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明文规定,虹鳟在食品包装上不得标注为鲑鱼(Salmon)。
团体标准号称环节管控好便无风险,现实是鸟粪落在水里也会污染养殖环境
虹鳟能不能生吃,关键在于寄生虫。崔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有没有寄生虫,取决于生产环节的管控,大型网箱、循环水,没有传染源,传染不了,不可能有寄生虫。
团体标准称,养殖三文鱼全程应使用投喂人工膨化配合饲料,可以消除饲料中携带寄生虫的隐患。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并不认可上述说法。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寄生虫的有无,不仅事关饲料控制,还受环境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动物粪便。“你的饲料干净,但鸡鸭粪便,甚至鸟在水库上飞过粪便掉在水库里,鸟正好带有寄生虫,就把环境污染了,你怎么控制环境?”
即使控制住当下的养殖环境,但开放的环境仍没有办法做到完全控制。以工厂化方式养鱼,对饲料严格控制,短时间可以做到,但无法长期控制。“他们强调自己是干净的,但团体标准要管很多年,你现在干净不代表以后干净。”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做到垄断养殖。一家养殖企业可以控制自己养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却无法控制其他公司的养殖生态。
中国渔业协会内部人员、渔业资深人士王金和给出欧洲、美洲人工饲养淡水鱼类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清单,其中包括阔节裂头绦虫、复口吸虫、变头绦虫、直沟绦虫、棘头虫等,“这些是最常见且有非常可靠依据的淡水虹鳟的有害寄生虫,而且检出率挺高的。”
王金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超市买一条活体三倍体虹鳟,检测其内脏和皮肤,“很大概率能查出寄生虫,逃不掉的。”
即便存在寄生虫,此次团体标准起草企业之一的爱乐水产(青岛)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执行会长王小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寄生虫有生存环境才能活下来,达到3公斤以上生食三文鱼规格的三文鱼离开水后,99%以上的寄生虫都活不下来了。”
崔和补充,“吃三文鱼光吃肉,不吃皮,对人一点影响都没。”这一说法恰恰证明,鱼皮上有寄生虫。鱼皮上的寄生虫在加工、运输过程中容易污染鱼肉,这又如何避免?
另外,针对王小洁提出的3公斤这一标准,陈舜胜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鱼的规格大小和寄生虫没有关系,“金枪鱼也有异尖线虫,小的鱿鱼也有。”
南方都市报援引国家卫健委寄生虫标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方悦怡称,寄生虫与鱼的重量无关,主要与鱼的来源有关。“深海鱼有异尖线虫风险,淡水鱼有肝吸虫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深海鱼的寄生虫可能会导致腹痛,不会长成成虫,淡水鱼的寄生虫会进入肝胆管里,还会在体内产卵。”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表示,建议吃深海鱼生,淡水鱼的寄生虫容易在人体寄生,造成慢性损伤。肝吸虫在人体内会存在20-25年,一般没有急性症状,很难发现,早期治疗比较容易,但一旦扩大领域,便会导致严重肝病。“肝吸虫对小孩危害更大,因为小孩肝脏幼嫩,可能会造成侏儒症贫血,并影响智力发育。”
利益牵扯:国内尚无中立第三方检测寄生虫
王金和说,目前已有养殖企业对国产淡水虹鳟做出过寄生虫检测,但由于检测报告是内部文件,无法出示。
更令他沮丧的是,他不认为目前国内存在中立的第三方愿意去做一个详尽的相关寄生虫检测报告。“最初他们混淆概念去做海水的异尖线虫的检验,就是为了回避淡水的相关物种的检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