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社保、医保和生育基金大不一样。在现代政治伦理中,一个人不为将来储蓄(缴纳保险),社会也不能抛弃他,而结果就是,他会侵占他人劳动,所以,国家就强制要求几乎人人必须参加社保与医保。
相比之下,生育基金,则是一种直接罚款,因为他规定了硬性的时间门槛,不那么做,一定就不会得到收益。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行政逻辑。
二孩生育放开之后,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渐松绑。在这种越来越宽容的语境下,生不生二孩,不能成为任何强制罚款的理由。如果按这两名专家所说的,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还是把人当工具,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把生育当成一种人类的自主权利。
人的幸福、尊严,应该是国家发展的目的,别为了某方面的利益诉求,就丢掉基本的政治伦理,牺牲人的尊严。
仁慈、温和与说服胜过强迫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这则故事说明,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晓之以理胜于命之以令,仁慈、温和与说服胜过强迫。用温和的方式更容易达到目的。
那么,何为温和、仁慈与说服呢?
根据教育部的公报数据,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人数同比增加100万人,但学校却减少1.3万所。再往前溯,从2001年到2016年的1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一路下降,从55.79万所减少到22.97万所,减少了六成。
当然,这与农村撤点并校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上学难的一线大城市,学校数量同样也在下降。在某些城市,孩子要入学,家长必须在同一个区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到入学资格。但与此同时,学校数量却在下降。
这是 中国人生育意愿下降的一个面相。为什么下降?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幼儿园紧缺,入园难;房价高,买房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儿童住院难……凡此种种,虽然二孩生育已经放开,但很多家长还是“不敢生”、“不愿生”。
有人说的很好,如果养孩子不难,有中国人也像西方福利国家中那样,把生孩子之后得到的国家福利当作收入来源,那么,自然有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会提上来。
显然,尊重人,对父母有同情之心,对孩子有爱护之意,在产假、孩子入园、家庭赋税减免、财政鼓励上下功夫,让中国的父母与孩子都更加轻松,才是最好的刺激生育的办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