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疯狂片酬回归理性 "阴阳合同"无所遁形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23 13:38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原标题:让疯狂的片酬回归理性(热点聚焦))

近日,“天价片酬”再度成为舆论热点。继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之后,爱奇艺等三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等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表了《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等行业组织也纷纷发表相关声明,倡议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创作氛围。

过去几年,不少影视明星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上一轮引发舆论热议的焦点,就是某电视剧两名主演的片酬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影视明星的片酬达到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网络视听节目等成本预算的2/3以上,一度成为影视行业的潜规则。过高的片酬,使得剧本、拍摄、制作等本应是影视制作链条更重要环节的投入被大幅缩减,使得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网络视听节目更为严重地依赖大牌影视明星和金融资本介入,进一步挤压大量中小成本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网络视听节目和三、四线及未成名演员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导致文化娱乐工业生产要素供给的紊乱和失衡,折射出不平衡的供需关系,破坏了影视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肌体。

不仅如此,由于票房、收视率、点击量还直接影响着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视频网站以及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网络视听节目的广告招商等经济利益,天价片酬所带来的“压力传导”,还会进一步引向票房、收视率、点击量造假。近几年这方面的教训并不鲜见。而在电影领域,前些年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有的影片某种程度上成为金融衍生品,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都可以被打造成金融产品进行融资、信贷。在极端情况下,影片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而另一方面,相关版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还很不规范,全面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权益保障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影视产品的过度金融化潜藏着巨大危机。

让疯狂的片酬回归理性,让“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无所遁形,抓住了当前影视行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回归创作、正本清源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是营造影视业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创作氛围和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起点。正如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声明中所说,“某些平台和制作机构之间存在的收视率、点击量造假,电影票房造假,制作发行垄断,宣发恶意竞争,乃至金融资本将影视作品工具化等现象,同样是会妨碍行业发展的症结问题”。而上述乱象充分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纯粹意义的市场经济有其无法根治的弊端,维护推动当前影视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调节机制和监管措施。只有下大气力整合、调节近些年所累积的犬牙交错的行业利益格局,针对供需关系失衡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建章立制等强制性制度性规范,来约束金融杠杆的疯狂投机,进一步捋顺诸多扭结的、纠缠的行业结构,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让影视明星的片酬回归到正常区间,让文化娱乐工业的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价值相匹配,促使我国影视行业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