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根据捷克科学院生物学家Tomá? Scholz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发美国西海岸疫情的寄生虫物种可能是日本海裂头绦虫。该团队通过分子结构与显微镜图像分析比对,发现有大量日本海裂头绦虫此前被误认为是阔节裂头绦虫。根据论文提出的新结论,日本海裂头绦虫的感染媒介是马哈鱼属的太平洋鲑鱼,影响范围集中于日本与韩国这两个有着生鱼片饮食传统的国家。而阔节裂头绦虫的感染媒介仅限于鲈鱼、鳕鱼、嘉鱼等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带。
这里需要再次厘清一下虹鳟与相似鱼类的种属关系。三文鱼作为商品名,原指大西洋鲑(Salmo salar),属于鲑科(Salmonidae)鳟属。而虹鳟则属于鲑科马哈鱼属,也被称为钩吻鲑属或太平洋鲑属,其他太平洋鳟鱼与太平洋鲑鱼皆在此列,后者包括红鲑、粉鲑、帝王鲑等。严格意义上,它们都不能被称作“三文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健康教育咨询检测中心主任陈家旭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了阔节裂头绦虫在淡水环境中的孵化、传播过程:绦虫先通过外来污染,如鸟类与哺乳类动物的粪便进入水体,随后附着在剑水蚤等鱼虫饲料上进入鱼的体内,最终被生食鱼肉的人类摄入腹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绦虫病会导致感染者出现腹痛、恶心、腹泻或便秘,症状可持续到绦虫经治疗而死亡,否则绦虫可能会存活数年。绦虫幼虫可在肌肉、皮肤、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发育。当幼虫囊孢在大脑中发育时,则被称为脑囊尾蚴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失明,抽搐和癫痫发作并可能致命。世卫组织估计,全球患有罹患脑囊尾蚴病的总人数介于256至830万之间。
在5月份的澄清文章中,中国渔业协会曾表示,国产养殖虹鳟生活在流动的冷水中,同时装备有鸟类防护设施阻断寄生虫粪源传播,并使用膨化处理的饲料,综合下来使得寄生虫寄生的几率极低。
记者就此询问陈家旭,理论上是否可能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完全杜绝淡水养殖环境的寄生虫风险?陈家旭表示,在养殖业普遍采用膨化饲料的当下,能否杜绝野生动物粪便污染是决定寄生虫风险的关键。他表示,养殖中心毕竟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处在完全封闭的大棚里,“我也不敢说它完全做不到,但是做到的困难比较大。“
国内:肝吸虫通过淡水鱼生传播,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据陈家旭表示,绦虫在中国的感染程度并不严重。真正以淡水鱼肉为媒介,并对中国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寄生虫,是俗称为肝吸虫的华支睾吸虫。有多位专家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肝吸虫对所有淡水鱼都可寄生。
根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肝吸虫引发的疾病被称作支睾吸虫病。肝吸虫寄宿于淡水鱼内,人们通过食用带有幼虫期的非熟鱼肉遭到感染。在体内孵化后,肝吸虫的成虫会寄生在肝脏的较小胆道内,使周边组织出现感染和纤维化,从而有可能导致胆管癌。2012年,世卫组织将华支睾吸虫列为1类致癌物。陈家旭表示,广东、广西及东北地区由于有着生食淡水鱼肉的饮食习惯,因此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肝吸虫长期对胆道进行刺激,会导致人的肝功能受损,导致黄疸、腹水,而进一步的刺激还将导致肝细胞癌变。
肝吸虫病的前期症状较轻微,仅表现为腹泻与右上腹部不适,因此往往不易引起病患重视。在张磊接诊的肝吸虫病例中,绝大多数的被感染者都是因胆管结石或胆管癌而来到医院。许多情况下,直到医生在手术中打开肝表面,器官内的大量虫体才赫然显现。据陈家旭与张磊介绍,肝吸虫的寄生路径先从淡水环境中的螺丝开始。在这些淡水螺的体内,肝吸虫由虫卵成长为蝌蚪一样的尾蚴,随后直接入侵至淡水鱼体内,在其中成长为囊蚴。人类生食被感染的鱼肉后,囊蚴随之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在胃酸消化作用下,囊蚴外壳破裂,尾蚴随即逸出,由胃部移动至十二指肠,从胆管开口处向上立行,最终在胆管内定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