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韩春雨团队撤回该论文。
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
如今,校方和韩春雨本人的声明,只是承认重复不了实验结果,并强调没有主观故意。
实际上,该实验重复不出来有两种可能:第一,韩春雨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无意的失误,如因受实验环境、药品、试剂、仪器等因素影响,导致错误的实验结果;第二,就是故意造假。
校方的调查结果是归因为第一种结论。“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既不承认造假,又未否认有造假,只是现阶段未发现。
但这条路其实早被韩春雨自己堵死了。
“(实验)可控性非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2016年6月2日,韩春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作报告时,对自己的研究信心满满。
韩春雨在不同场合的陈述中,能够重复其实验的实验室有很多。最初,他声称有20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后来改口说是有六七家。
到2016年10月11日,他在接受微信公号《知识分子》采访时还坚持,他在论文发表后成功重复过两次实验。“一次是在论文发表后,一次是在前一段时间,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
韩春雨在整个被质疑的过程中,多次坚称“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却又不愿意公开原始数据、自证清白,“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韩春雨多次强调,别人重复不了实验,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80%是因为实验被污染,剩下的是实验者的操作技术不过关”,但又不愿意去其他实验室指导,认为“不太现实”。
2016年10月10日,在《科技日报》刊发的报道中,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们(指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其实,在那之前,有很多国外科学家是实名质疑韩春雨的。戏剧性的一幕在当晚出现,13名国内科学家联名发声,实名质疑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第二天,韩春雨再次接受该报采访改称:谁重复出了实验,他暂不方便透露。
如今,在河北科技大学公布了调查和处理结果后, 9月1日,该大学官网发布《韩春雨就公布撤稿论文调查处理结果表态》写道,在国际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在经历了质疑、撤稿和调查之后,通过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指导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深刻地认识到,撤稿论文的实验设计存在缺陷、研究过程存在着不严谨的问题,论文的发表给国内外同行学者造成了误导和人力物力的浪费。论文发表后,面对媒体和同行的质疑,未能冷静理性对待,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纷扰。对此,韩春雨表示了歉意,并对同行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表达了感谢。
但这一道歉过于轻描淡写,而且那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谎言?校方的调查结论并未涉及。
唯有用数据说话
正常的学术审查程序通常都是从原始数据入手。
2014年1月,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具有突破性的干细胞研究论文,因而名声大噪。不过,很快便有众多研究人员对论文提出诸多疑点。在舆论压力下,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机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2014年2月中旬即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论文材料可信性,即对实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核查。到4月1日,委员会公布报告,认定小保方研究过程中存在“捏造”和“篡改”图片行为。
对小保方晴子的学术调查,仅3个月就有了结论。河北科技大学从撤稿后启动的调查长达1年之久,不过,已公布的上述结论缺少关键信息。
河北科技大学在上述调查结果中表示,“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但是科普作家方舟子质疑,韩春雨当年一再声称由于实验室条件不好没有留下原始实验资料,那么这些原始实验资料是从哪来的?
对于造假的指控,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公布实验的原始数据。方舟子表示,在论文中公布的数据、图片,是整理过的数据,作实验时,实验本或仪器上记录的数据,才是原始数据,如果数据整理过程中,对数据做了加工修改,很容易看出来。公布原始数据并和论文中的数据做比较,就能知道数据是否修改过,是否有造假。甚至可能原始数据都没有,就属于捏造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