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韩春雨团队“非主观造假”校方调查结论引出更多质疑)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有了最新结果。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发布该校副教授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尽管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然而,校方的上述调查结果无法平息争论,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疑问:有没有造假事实?有没有销毁实验记录和材料?为什么韩春雨曾经向公众给出诸多前后矛盾的说法?
“这个结论莫名其妙。” 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领域的专家表示,学术调查主要应该是对实验记录真实性和论文报告的实验结果真实性进行认定。这一调查结论不提对事实的认定,不揭示真相,却对韩春雨团队的动机做了个“创新”的结论。“动机,不应该是学术调查工作的内容。”
“诺奖级”成果不靠谱,浪费大量科研资源
事件缘起于2016年5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韩春雨团队发明的一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它可能比最时兴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更精确、更通用。
论文甫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特别是在国内,韩春雨受到媒体的热捧,甚至将NgAgo誉为“诺奖级”成果。韩春雨本人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科研新星。
然而好景不长,最早在当年5月27日,首个声称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的帖子在海外网站未名空间BBS上出现。此后,在不同平台的质疑声音持续发酵。
“北大、浙大、神经所、生化所、动物所、遗传所都重复不出来他的实验,花了很多钱和时间,老板们都很生气?。”水木社区“科学”版上一个帖子写道。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对韩春雨进行公开质疑,最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野。
2016年10月10日晚,13名国内科学家联名要求第三方对韩春雨的实验进行调查。他们认为,此事处理不好的话,会严重影响中国科学家的声誉,“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全球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从事基因组编辑服务的商业公司都想重复实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oseph Miano几次试图重复韩春雨实验都失败了,要求韩春雨要么公布秘密方法,要么承认造假,并要求韩春雨用他获得的巨额经费赔偿各个实验室为重复其实验造成的金钱和人力损失,向学术界道歉。
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原主席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也在2016年7月29日向协会会员发信,建议停止验证韩春雨实验,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和人员。
重复一次NgAgo实验,实验花费主要是人工和试剂的费用,大概在几千到上万元人民币。由于重复实验的研究团队众多,叠加起来所花费的研究经费不在少数,这还不算由于无法重复实验浪费掉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都凭借此篇争议论文,短短几个月就获得了诸多荣誉和支持。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学发布公示,拟推荐韩春雨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此后网友们调侃的称呼“韩主席”,即由此而来;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委网站也显示,韩春雨获批题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的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