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邓玉娇于欢到于海明,这个国家发生什么变化?)
长刀反击,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这是曾5次被捕的“龙哥”,被戏剧性终结生命后,给全社会留下的一道法律命题。
8月27日晚21时许,昆山市开发区震川路、顺帆路路口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开宝马车的花臂男子“龙哥”与骑电动车的男子于海明发生争执,“龙哥”从车内抽出长刀向对方挥砍,但不慎刀落,被于海明捡起后,连砍7刀,不治身亡。
回顾过去几起事件,正当防卫,之所以能挑动每一个人敏感神经的原因在于:
同理心。
2009年,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大家扪心自问:“我会是下一个邓玉娇吗?”
当年5月10日晚,湖北恩施巴东县,女服务员邓玉娇在雄风宾馆,因拒绝提供“异性洗浴”服务,刺死了小镇官员邓贵大,短短几天逐渐演变成牵动全国的公共事件。
网上民意简单粗暴,群情激奋。各类QQ群和“邓玉娇”维权网迅速建立,“邓玉娇无罪”、“烈女斗贪官”淹没了舆论场。
一名女青年甚至在北京西客站行为艺术:浑身被白布层层缠裹,极力挣扎却无力挣脱。旁边是几个大字“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
直到一审判决结束,邓玉娇被判故意伤害罪成立,免予刑事处罚,当地政府也没能挽回失去的民心。
以情绪化开始,以情绪化结束的邓玉娇案,让我们明白:当时的中国,3亿多网民刚刚熟悉了上网,法治意识的种子还没有生根发芽,在无垠的互联网上,大家还没有学会说话,先学会了嘶吼,还没有学会画画,就先学会了涂鸦。
2017年,3亿跟帖的于欢案。大家扪心自问:“我会是下一个于欢吗?”
面对侮辱亲人的讨债者,22岁的于欢摸出一把水果刀乱刺,造成一死两重伤一轻伤。媒体曝出法院一审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后,网上是一边倒的负面评论,网友用质疑、非议甚至对司法机关的攻击和辱骂来表达对判决结果的不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