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抖音的兴起,新颖的产品设置与运营玩法已被验证为成功之举。拿用户实际使用体验来说,在“刷一刷”+“快速展开的视频内容”+“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的产品体系中,动辄刷上两小时是常有的事,也正因如此,微视的产品链路也基本参照了抖音的操作逻辑。
“从外部环境来看,腾讯没有做开放式社交的基因,它擅长的是封闭式、点对点的即时通讯熟人社交产品,对弱关系链的社交模型缺乏认知和运营经验。”一位文娱领域投资人告诉钛媒体。
如果说产品逻辑可以被效仿,抖音对玩法与内容的沉淀,则是其他对手难以快速超越的壁垒。
据钛媒体了解,从2016年产品发布至今,抖音内部已有超过200位运营编辑,这类角色的职能就是发现、设置、引导平台内的各种玩法,甚至在通过系统算法了解用户喜好后,有针对性地输出更多类似内容迎合用户,同时去预测下一个“引爆点”,让平台在内容层面始终保持活跃度。
“海草舞、地铁撩、海底捞”抖音带火的玩法已经数不胜数。
也就是说,微视虽然可以通过补贴或者其他产品导流在短期内积累人气,但抖音已经在一年多积累了大量短视频内容与用户画像,汇集而成的内容图谱可以有效地预测流行趋势,从而指导平台方的运营策略。
对于 MCN 与红人来说,短视频平台的商业化成熟程度是能否留住他们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眼下大部分的网红依然将广告植入当作主要的商务合作方式,但内容植入的底线是什么,平台是否要抽成等商业化问题,都需要平台建立完善的规则去解决。诸如微博的微头条、微任务;美拍的“M 计划”,都是用来规范内容创作者的变现方式,甚至帮助他们拓宽了商业化渠道。
这也是抖音暂时领先其他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之处。除了在平台内与淘宝打通尝试“即看即买”业务外,在4月初,抖音在上海举行了2018年度营销峰会,首次公布了扶持品牌主官方账号、合作品牌贴纸、鼓励用户间互动等诸多营销策略。
3月底,抖音短视频内出现了淘宝跳转链接。
另据钛媒体了解,除了与 MCN 这样的机构化合作外,抖音也在尝试自行签约网红,这样不仅更能实现对优质内容的掌控,还能在旗下网红的商业化过程获得一手反馈,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抽成。
不论是红人还是 MCN 机构,争夺内容创作者的意义事实上就是在争取流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流量为王的观念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完全适用。
特别是在4月11日,微信、QQ暂停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APP外链直接播放功能候,单靠导流来实现突围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之后考验各路玩家的,依旧是对产品的打磨、精细化的运营以及商业化规则的完善。微视与抖音之争,事实上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