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的晚上9点,龙哥倒在了昆山街头的血泊中。
龙哥本名刘海龙,祖籍甘肃,小视频里他总是不穿上衣,上身的刺青纹得密不透风。今年3月份,因见义勇为,还拿过一张昆山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奖状。
龙哥出门车里带刀,可能幻想过无数次拿着长刀与社会人搏斗、命丧街头的场景,但却没料到他的终结者是个骑电动车的普通男子。
龙哥的死亡,让他的人生迅速被层层拨开。和龙哥一起混社会的兄弟来自一个叫做天安社的表演团体,常年在网上直播拜把子的戏码,开口总是铺面而来的东北大碴子味儿,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刺青套装纹上身,掌声送给社会人。
事实上,龙哥的纹身套装、天安社统一的团体着装、集体活动等等,并不起源于东北,而是日本黑社会的山寨低配版。
纹身是一种对抗
龙哥和他们的兄弟们不爱穿上衣,不是因为他们热,集体露出纹身套装是一种表演,也是在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但龙哥和兄弟们的纹身,和他们的模仿对象——日本黑帮的浮世绘“纹身套装”比起来,粗糙了不少。
日本黑帮中非常流行的“套装”一样的全身纹身/《日本纹身》(The Japanese Tatoo)
在日本,纹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犯罪。日本一些温泉浴室的门口,经常能看到禁止纹身(Irezumi)的人入内的字样。
尽管日本人纹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万年的绳文(Jōmon)时代,但当今日本人对纹身的理解来自晚近的江户(Edo)时期左右。那时候,纹身是一种处罚罪犯的措施。
日本当局会根据犯罪类型和量刑轻重,在罪犯的手臂、手腕、额头或面部等显眼位置刺青。从形式上说,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惩戒手段,即通过标记人群中的危险者,提示其他人远离。
日本江户时代,广岛县会在罪犯的额头上纹“犬”,筑前、阿波、高山野、肥前等县在额头或手臂上纹符号,作为标识/iromegane.com
同时,刺青也旨在警告潜在的犯罪者,让他们不要冒着被社会排斥的风险挑战法律。
18世纪后,纹身在日本逐渐恢复了它的装饰意义,有的纹身甚至寄托着民间信仰的功能意义。甚至当时有些消防员相信龙纹身能对抗烈火,于是纷纷在身上纹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