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晔旻,网易历史频道专栏作家,文史爱好者。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如果说要挑选一个在中外好恶截然相反的名词的话,俄罗斯历史上的“哥萨克”绝对是个有力候选。古今俄国人都对其溢美有加,19世纪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哥萨克创造了俄罗斯”;从2000年起至今统治俄罗斯的普京亦认为,“无论古代的俄罗斯,或是现代的俄罗斯,如果没有哥萨克是无法想象的。西欧人也喜欢引用拿破仑的赞美:“哥萨克是所有轻骑兵中的佼佼者。如果我的军队中有这些哥萨克,我将横行于天下”。只有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哥萨克”是17世纪肆虐黑龙江流域的“吃人恶魔”,更是1900年入侵东北的俄军急先锋……几乎可以说,“哥萨克”就是“野蛮”的代名词。
实际上,这样的“野蛮”,在苏联作家米·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里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肖洛霍夫(1905-1984年)出生于顿河地区。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十分谙熟当地哥萨克生活,因而成功地在小说中画出了一幅全面概括俄国革命前后十来年间风云激荡的哥萨克社会全景图,并被誉为“哥萨克忠实的歌颂者”。《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生活方式足以使读者目瞪口呆:人人酗酒、粗鲁野蛮、前所未闻的流氓行为、父亲强奸女儿、丈夫把妻子打得半死;哥萨克愚昧无知,只相信巫术、咒语和赌咒发誓……
如此之“野蛮”,与沙皇俄国在东方邻国面前自诩的“文明”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原因,“哥萨克”的本义大概来自鞑靼语的“流浪者”,大约从15世纪开始,不堪忍受压迫的斯拉夫农奴纷纷向南迁徙,抵达当时莫斯科大公国尚鞭长莫及的顿河草原,遂被称为“哥萨克”。在那里,由于与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他们也变成了“半鞑靼人”——《静静的顿河》中的主角,格里高力·麦列霍夫一家的母系,就有着土耳其血统。
哥萨克主要是骑兵,以飞快的速度冲向敌方,往往使敌方措手不及。他们的随手武器是枪、马刀、长矛。在一次次的侵袭中他们声名远播,很快引起了莫斯科统治者的注意。“沙皇在长期使用武力征服未果后,以收买笼络为主,馈之以土地,役之以征战,渐渐将哥萨克拴在土地上,驯服成维护其政权的鹰犬”。用《静静的顿河》里的话说就是,“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地砍下去,在打仗的时候杀人,这是神圣的天职”。自此之后,哥萨克一边种地,一边服役,形成一个特殊的军人阶层。全俄哥萨克划入12个哥萨克军区,总数超过640万人。其中,格里高力·麦列霍夫所在的顿河哥萨克就是出现最早(1549年)、人数也最多(占哥萨克总数的六分之一)的一个哥萨克集团。
沙皇的扩张野心需要战争,而战争需要哥萨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火车车厢装着成团的哥萨克和成连的炮兵向俄奥边境上去了”。其中,顿河哥萨克投入了60个骑兵团、6个步兵营、136个独立连、33个炮兵连和5个后备团,总兵力达10万人,占哥萨克全部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静静的顿河》中的格里高力·麦列霍夫入伍后也参加了这场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他不能接受军官的屠杀掳掠,更加不能忍受一排哥萨克轮奸波兰少女。他在作战中第一次砍死他国士兵的行为使他的心情异常沉重——“一些还没有熟练掌握杀戮其同类本领的人们怀着极端的恐怖,在战场上偶然相遇,便厮杀、混战,胡砍乱杀了一阵,自己也人马俱伤,被杀死别人的枪声吓坏了的人们四散逃去,精神受到严重创伤。这被誉为‘功勋’”。但他受伤回到家乡时,作为全村“第一个得到十字勋章的人”,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