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直以来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斯大林格勒本身便是苏联的一大石油储存基地。在巷战中因为储油设施损毁,大量燃油流入了伏尔加河,使得伏尔加河河面上一度燃起了大火!与此同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段的伏尔加河上布设了大量水雷,严重影响了伏尔加河的内河航运。
切断苏军石油供给链的德军装甲部队
雪上加霜的是,德国空军轰炸了位于萨拉托夫的基洛夫石油精炼厂,使得该厂一度暂停了炼油工作。这样,全苏的燃料几乎都需要依靠巴库的燃油工业。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则充满无奈地使用春秋笔法记述到“1942年8月22日晚,敌人突破防线,进抵伏尔加河(指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北推进到伏尔加河一事),石油工业受到了极大损失······连接巴库与中部地区的伏尔加河被封锁后,巴库的石油几乎已经不再运出”无奈的苏联人不得不将500多万吨蒸去轻油的石油装满可以使用的所有容器后,剩下的统统倒回油井,重新回到地下作为储备以供将来使用!
自然,为了设法尽量运出一些巴库石油,苏联人也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些“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把油罐装满石油后连在一起推进里海,然后由里海中为数不多的拖轮拖拽着一路横穿里海,运到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再从那里运往苏联内地的工业区!由于连接伏尔加河口阿特斯拉罕同苏联内地的铁路干线也在斯大林格勒被切断,经过里海运到这里的石油也无法有效运往苏联内地,为此苏联铁路部门不得不临时修建了一条铁路支线从这里将石油尽量运到苏联内地!
而德军在高加索的推进则对苏联的石油开采造成了更为直接的打击——后世的战争史研究者多集中于指出德军夺取高加索油田行动的失败,指出这些油田在落入德军手中前被苏军破坏相当彻底,却鲜有指出德军的行动对苏联石油开采造成的极大打击:在1942年一年内苏联的钻井数量减少了73%,石油全年总产量从1941年的2870万吨暴跌到了1780万吨!这还是在当年前半年石油生产几乎没有受到德军影响的情况下!
尽管日后苏联经济史学家声称“国防委员会在1942年9月作出了开发东部油田的战略决议”并竭力描绘苏联东部大量新油田投入生产,为苏联燃料工业作出了如何如何的贡献,但实际上苏联东部的石油产量不过从1942年的420万吨增加到了1944年的480万吨。
好笑的是这增加的60万吨原油产量不过是1942年苏联原油减产的一个零头——1945年9月13日的《真理报》刊文指出单单在格罗兹尼和克拉斯诺达尔,德国侵略者就拆毁了3000多口油井,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不过真理报这里也再一次采用了苏联传统的春秋笔法来叙事——这些油井的确是因为德军入侵被毁,但动手拆毁油井的却是苏联红军——实际上德军并未能攻入格罗兹尼,为了不让油井落入德军手中,苏联红军先行炸毁了这里的油井,结果反倒坑害了自己·······
即使到了德军被赶出高加索的1943年,苏联石油工业仍旧远未能从1942年德军带来的重创中恢复过来。恰恰相反,由于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恢复被德军和苏联人自己破坏的设备,苏联原油产量在1943年再创新低,从1942年的1780万吨年产量进一步下跌到了1350万吨,并在随后两年维持在了这一数字,整个战争期间都没能恢复到1942年水平,只有1940年原油产量的一半!即使在远离德军的巴库,1943年也有多达5600口油井处在完全停工的状态!
由于苏联将大量机械制造厂工厂转产各种武器弹药,1942-1943年苏联本国的各种采油设备也几乎完全停产,尤其是管子的供应——1940年管子供应为30.1万吨,1942年只有6950吨,1943年也不过恢复到了3.57万吨。如此低的供应量使得苏联人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诸如把一些钻管挪用做油井套管。在1942年,苏联人拆东墙补西墙地“重新利用”了近8000吨各种套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