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例子在浙江话中还有很多。旅日华侨王仁乾曾经为了自学日语,在1884年编写了《无师自通东语录》。这本全中国第一部日语学习工具书,没有一个日文字。它全都用浙江慈城方言注音,“母亲”注音为“哈云”、“妹妹”则用“衣木笃”表示。
几个词发音相同,并不足以让浙江话听起来像日语,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音调和节奏也相似。
日语的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但和浙江话却有些类似。
在普通话里,声调的地位相当重要,比如“同窗”和“同床”,就完全是两个意思了;在这样的语言里,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门就是二声(m én ),大就是四声( dà ),无论如何组词、成句,每个字的声调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但 日语 却是另一种操作。日语的一个字可能不止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的声调并不固定,而是取决于它在词汇中的位置,重音位置的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词义。
以“hashi”为例,当重音在第一音拍时,这个单词是“箸”(筷子),而当重音在第二个音拍则是“橋”(桥)。
浙江话中也有与日语类似的现象。原因是在于浙江话中有非常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即在一个词组当中,某个字受到相邻其他字的影响,声调就会改变。比如温州话当中,“飞机师”、“音乐会”后两个字都产生了变调。
再比如,上海吴语中“阳”、“养”、“样”三个字单独念的时候都是一个音,但当把它们组成词,放到句子中后,声调却变得不相同了。
其实很多中国方言里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现象,但浙江话中更常见也更复杂。
此外,浙江话中还存在复元音逐渐单元音化的趋势,元音变得越来越简洁。如“甜”这个字的读音,正从“dien”逐渐转变为 “die”,更有少部分地区如温州读成“di”。
这一点与日语也有相似之处。日语只有单元音(あ、い、う、え、お分别对应/a/, /i/, /u/, /e/, /o/),普通话则存在大量复元音如ai、ao、ei,所以日语和普通话听起来并不相似。反而是复元音逐渐弱化的浙江方言,显得更接近日语。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