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到“违法”,是因为在美国,许多地方有所谓的“clothesline ban”,即晾衣绳禁令,禁止住户在户外晾晒衣被。
这些“禁令”并非政府出台的法令,而通常是社区的户主们开会决定的住房契约,当户主们共同签订了一份禁止晾晒衣被的协议之后,即使它不是政府颁布,也依然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除非你发疯到愿意得罪所有的邻居。
2013年10月12日,美国洛杉矶某住宅区,这里的住宅区为开放式街区,房屋比较低矮,院子里多有草坪/视觉中国
要是说起“自古以来”,那美国人以前也晾被子。19世纪的美利坚,爆发了拯救逃亡黑奴的“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运动,就曾经用晾在外面的被子颜色、图案来给黑奴提供庇护所等秘密信息。
美国人晾被子的终结者,是1940年代发明电动烘干机的工程师、企业家斯蒂文斯(Brooks Stevens)。第一台烘干机还是带玻璃窗的,已经和现在通用的烘干机相差无几。
洗衣机和烘干机安装在一起,往往是很多欧美家庭的厨房标配/视觉中国
买得起烘干机的家庭纷纷购进,成了“中产标配”,在外面晾衣被就是穷人的象征了。围绕烘干机形成了鄙视链,无论是“太阳晒过的气息”还是“螨虫尸体的气味”,都比不上铜臭味。
穷归穷,为什么要禁止晾衣绳呢?
大家看美国电影的时候会注意到,美国的许多住宅区往往是以开放式街区出现的——邻近的人家组成一个街区,围墙少,或者比较低矮,主要靠院子里的草坪画地为牢。
2012年,费城附近高挡住宅区的独栋别墅售价约六十万美元/视觉中国
开敞的院子里晾衣服、晒被子除了有碍观瞻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许多户主认为如果自己的邻居是个穷人——或者被看出来是穷人,那么将会拉低自己房产的价格。在外面晾衣服被子说明这户人家买不起烘干机,那肯定是贫民无疑了。不能让一颗穷老鼠屎,坏了一个片区的房价粥。
因此,户主之间签订的住房协议中关于晾晒衣被的禁令跟着烘干机一起逐渐普及。据《纽约时报》2009年的报道,全美有三十万个社区的六千万居民被禁止使用晾衣绳。
但烘干机在中国并没有那么普及,动辄两三千块一台的价格,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有些高攀不起。
2017年,苏州吴中大家浜自然村,村民设置的“共享洗衣机房”,配备有7台洗衣机和1台干衣机,为租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方便/视觉中国
于是,晒被子的好处被不断挖掘出来:中医说可以“祛湿”,科普的说可以杀菌、除螨。许多出国的人带回来的“外国人不晾被子”的观念,加上中国本土对于晒被子的神化,把这项进口货变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传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