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该技术有与 “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被部分媒体称为“诺奖级”发现。
这篇论文成为其通讯作者韩春雨学术生涯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在河北石家庄土生土长的韩春雨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硕士学业,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完博士之后,回到石家庄的河北医科大学短暂任教。 2006年,韩春雨转至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的10年间,他作为通讯作者只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
直到5月2日这篇论文的出现。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亮相的论文为韩春雨带来了荣誉和拨款。他的头衔多了起来:河北省科协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师,他还是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于2017年1月落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2016年12月落选)”的候选人。
此外,项目估算总额达2.24亿元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北省发改委的批准,预算额达1958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也已招标完毕。?
与此同时,韩春雨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取得一流成果,在“小作坊”式的简陋条件下取得超越顶尖实验室的科学发现……韩春雨成为“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典范。
“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当然我也会进一步探究。”据媒体报道,彼时,对于这一新技术将会替代原有技术而成为最实用技术的说法,韩春雨团队“比较谨慎”。
“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我胆儿小。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这个成绩是必然的,我向来都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韩春雨还曾对媒体这样描述过自己。
那时候,“胆儿小”的他不知是否会料到自己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质疑四起
很快,人们发现这个新的“菜市场”没有想象中好。韩春雨和他的NgAgo-gDNA得到的那些无比炙热的赞誉,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巨大反转。
2016年5月20日,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著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很快,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的话题开始增加,再加上国外学者的公开质疑,各大媒体平台上又一次出现了“韩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发声,指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但也有零星学者表示,韩春雨的论文有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