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大称韩春雨未主观造假 处理却符合造假条款(3)

www.antiquew.cn/news/ 2018-09-10 11:33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调查结论里面完全没有说明错在哪个环节、哪一步、什么时候,之前韩说能重复的是重复出什么,这些都没有提到,这谈不上是一份调查。”前述浙江大学教授直言。

另一名学术界人士则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科研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这次下的结论“太不严谨了”,“ 你只说个结论,称没有主观造假,这样似是而非的结论是很不科学的。”参考国际类似学术造假质疑案例的调查处理,科学的做法是针对同行质疑之处一一作出调查过程描述和最后的认定。

实际上,除目前这份在外界看来依旧云里雾里的结论之外,学校内部此前还流传着另一版本。一名接近韩春雨团队的河北科技大学校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此前老师之间传的结论和现在出来的不太一样,之前说是能做出来,但效率很低。”该人士还提到,“调查早就出结论了,并不是最近得出的。”

不过,上述说法目前尚无法从胡永琪或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得到证实。

不仅此番处理手法让外界无法信服,此前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的一些做法或承诺也让外界一再等待落空。

就NgAgo的工作效率,韩春雨在去论文合作者沈啸所在的浙江大学做报告时,曾调侃说,“在我们实验室,这个成功率在90%以上,十盘儿有一盘儿污染也就算了,因为我们那儿有雾霾”。

而2016年6月22日至2016年10月14日这短短的不足4个月之内,韩春雨对外宣称能成功重复其实验的实验室从20家逐渐减少至1家。即使只有1家,也未有实验室公开认领过,韩春雨也以不愿对方受到骚扰为由,一直拒绝公开。

另据新华网2016年8月报道,对于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当时表示,在1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不过,校方至今未兑现当时的承诺。

国家自然基金委曾召开听证会,韩春雨出席

除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展开的调查之外,韩春雨因论文发表后申请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还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听证答辩。

曾于2016年10月、11月参与实名质疑并联名撰写文章《Questions about NgAgo》(《关于NgaAgo的疑问》)的一名研究人员近日对澎湃新闻表示,“之前国家自然基金委专门组织专家开过一次听证会,韩春雨参加了答辩。”

2016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显示,韩春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获批100万元,项目起止年月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基于上述项目获批发生在韩春雨论文之后,其此前发明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真实性和这笔资助是否成立直接挂钩。《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规定,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情形即包括“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此外,或还关系到韩春雨撤稿论文中涉及的另一笔资助。论文“致谢”中提到,该篇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为“31270950”的项目支持。该项目名称为“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细胞外源性抗原递呈的影响及其生理意义”,批准金额为80万元,依托单位为浙江大学,起止时间是2013年1月至2016月12月。项目负责人是撤稿论文的第二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沈啸。

不过,沈啸曾对媒体表示,“我标注了我的基金,韩春雨没有基金。但这个研究基本上是韩春雨通过各个渠道自筹的,我的资金没有投入实验部分。”

澎湃新闻目前邮件联系了2名参与听证会的专家,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前述浙江大学的教授表示,“如果国家自然基金委召开这样的听证会,按理应该广而告之,表明要调查学术诚信的态度。”

按照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公布的结论,有关方面“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但具体的“有关方面”指谁、收回科研经费(部分或已使用)如何实施均不明晰。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