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将电瓶车停在小区停车库里充电,次日骑车上班,每个月缴纳一定的充电费。家住成都金牛区天悦城小区的市民吴先生早已习惯,但前段时间他发现,原来的充电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共享充电装置。改变的不仅是设备,充电的费用也随之上涨。
为此,吴先生和很多住户与物业协商,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究竟为何要换?收费是否合理?
变化
充电线变充电桩 每月15元变每天3.6元
“现在这个价格太离谱了!”想起半个多月前的“新发现”,吴先生有点气愤。
吴先生每天要到6、7公里外的荷花池工作,他们买了2辆电瓶车。小区负一层停车场里规划出了一个区域,供业主停放电瓶车、摩托车,这点也让吴先生十分满意。“每天回家把车一停,旁边就有充电线,充一晚上,早上出门正好,很方便。”
然而,这样的便利和满意,只维持到了今年8月。
9月初,吴先生发现负一层的充电线、插线板被换成了一套全新的共享充电系统。除了新的插头,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个收费装置,可以刷卡付费或者使用支付宝。充了第一晚,吴先生就觉得不对劲。“以前我们充电是一口价15元一个月,现在充一晚上就花了3.6元,一个月不是要100多!”
争议
安全还是便宜?业主物业各执一词
业主:价格贵,电还充不满。
一时间,小区的业主群里为此事炸开了锅。
从充电线到共享充电桩,费用究竟涨了多少?以业主杨女士为例,我们算了一笔帐。她的一辆48伏新车每天往返于泉水西路和新南门,距离约30公里。充电5小时,可以满足第二天出行需求。
过去,电瓶车充电费为一口价每月15元。新的共享充电桩,收费标准为4小时内1.2元,每超过1小时,增加0.3元。杨女士充5小时,就是1.5元,一个月下来45元的充电费,是以前的3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