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个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娱乐还没有至死的世界会怎样呢?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就更爱读书更深刻吗?并不是。1979年的研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平均每天阅读超过3小时,但他们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地位较低的人也读书,但是为了在家消遣。
而且,对于高层人士来说,时间非常宝贵,所以他们的阅读通常也只是简短的大纲、备忘录和报告中,这是在1976年,人们阅读因为这是工作所需。
2018年7月23日,沈阳,书店成休闲好去处,人们在凉爽的环境里阅读、购书,躲避酷暑/视觉中国
一个媒体人可以洋洋得意地说他一年读了几十上百本书,但这没啥好骄傲的,因为他的工作就是需要读书,更不要说很多人读书还都是只是粗读。
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阅读都不是那么不可替代的。对低收入者来说,由于孤单、压力大等原因,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信息,而是别人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他们会通过看佛理书、小说、电视等来舒缓压力,而人际交往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帮助工作,还会有更专业更高效的方法,比如阅读期刊,参加专业研讨会,组织活动或者与其他员工互动。不读书怎么就比不参加研讨会更受批评呢?
新时代总要有新方法
对阅读的痴迷与对娱乐的恐惧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越是在技术巨变的年代,拥抱得越紧。经历过迷惘的人们警惕着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希望用读书捍卫严肃的思想,严肃的议题与讨论。但是他们忘了,时代也在变化。
在“娱乐至死”的警告下长大的年轻人们,并没有因为喝酒唱歌、蹦迪追剧就失去了关心社会的能力,因为更新的知识、讯息,总会不断冲击着人们,促使他们的反思与成长。这不是波兹曼的年代——知识由上而下传播,电视代替人们的思考。
2014年3月22日,村民增大雄在家里,烤火、喝茶、看电视/视觉中国
而且,信息技术也直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项研究,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末,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这就不是光靠阅读就能应对的问题了,很多研究者都把目光放在了非正式学习上。就算是在学生时代,学习也不是只应该在校内和课本上,也要善于使用智能设备,因为用它们可以访问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合作。而离开学校之后,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能力直接影响了眼界。
换句话说,教育本身就应该做好准备,以应对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而不是只鼓励阅读。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表明,新领域的学习会比熟悉的领域困难得多,这时候知识的多样性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领域甚至都未必有可以读的书,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了网络而不是书籍,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