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年时间,三个官司,五百元钱)
杨晓用两年时间打了3场官司,为的是400元钱,又不只是400元钱。
这400元的案子分两次落到他头上,都是因为他把车停在小区外的路边上。这地儿他停了7年,从没收到罚单。直到2016年4月,他突然收到短信,需要处理一个200元的违章停车罚单。还没等他去掰扯清楚,9月8日,第二张罚单来了,还是违章停车,还是200元钱。
他下定决心打官司。两年后的3月25日,杨晓接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行政判决书,他赢了其中的两个官司,交警队需要返还给他400元罚款和100元诉讼费。
“我是把这3个官司,当成我的公益来做的,是为了公共利益。” 这个41岁的北京爷们儿开了个玩笑,“也只有这么想,我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官司赢了,当了19年记者的杨晓,突然成了一个被采访的对象。几家媒体陆续联系到他,报社的同事也看着他乐:“给较真儿的杨晓点个赞!”
杨晓日常其实也并不较真儿,有一次他在饭店的菜里吃出玻璃,差点吞下去,也只是免单了事,没有揪着不放。但有的“真儿”,从自行车路权到小区供电,他却选择一较到底。
杨晓住在朝阳区东边,四环和五环之间。房子是2009年入住的,当时没租车位,等他2011年再想租时已经晚了。小区里3000多户人家,只有1000个车位,因为是老小区,当初没修地下车库。
收到违章罚单之后,他到自己停车的地方仔细瞅了瞅,这条带着些许弧度的路自东向西几百米长,沿途都没有禁停的标志。他的车轱辘底下,依稀能看到画成方格的停车线,只是那线已经模糊了,只能看到些白色的印子。
“我想知道怎么停车,模糊的停车线究竟能不能停。不只是我,任何人都可能遇见这个问题。我是个记者,凡事想弄个明白。”他说。
杨晓也为停车这事儿查过数据,2017年11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停车管理处副调研员胡海明曾向媒体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全市城镇地区全部停车位约有382万个,总缺口为129万个。
北京市停车普查结果显示,北京的车位供给结构失衡,“市区外围、新建城区、机关单位、封闭大院中闲置了许多车位,但老旧小区、城市中心地带却车满为患”。尤其是晚上,“夜间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第一次接到罚单的一个月后,杨晓画了张附近道路的地图,来到了交通大队的门口。对方答复他“有线的地方可以停。”
杨晓看了看交通大队拍下的执法照片,是从车前面的角度拍的,还真看不到线。他认罚回了家。那之后,他的车还是停在老地方,却没再收到罚单,直到9月8日,第二张罚单来了。
他也试过去朝阳交通支队法制科申诉,得到的答复是,两张罚单可以撤销一张。“要撤就都撤,又不是菜市场讨价还价。”杨晓下定了决心,打官司。
两张罚单加上诉讼费,一共500元钱。这个数字,低到让杨晓不用跟人解释自己不是为了钱。诉状他就递了3次,前两次都因为格式之类的问题被退了回来。
因为“事儿太小了”,开庭的时候杨晓没找律师。第一次出庭他格外紧张,为了虚张声势,还故意把材料“铺了一桌”。可他还是被法官的几句法律术语问懵了,只好请对方换成大白话再说一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