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的私密对话,司马迁为何如临现场?(3)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24 13:17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综合几处描写项羽的内容,总结项羽的性格也就不难总结出来。对于一个仁爱将士、百战百胜、天生神力,而又刚愎自用、狂狷不羁的六国后人来说,多少是有些偶像包袱的,当乌江亭长请他过江时,他才会说出“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样的话来。而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本能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东山再起,也不找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司马迁写人物的私言,多是这种笔法,将事件与语言结合,彰显人物性格、智慧等,从而又回过头去为人物设定语言。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古史记言,太半出于想当然。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而已。”钱先生的论断,可以说道破了司马迁写人物语言的真谛。

天知地知的私密对话,司马迁为何如临现场?

又如屈原与贾谊是司马迁认为的“第一流”人物。在写屈原沉江时,渔父恰好出现,二人的对话极有意思: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某天渔父去打鱼,突然碰到了“学术性官员兼网红”屈原站在江边,自然要问他在这里干什么。而当知道他准备投江自杀的时候,渔父很自然就会劝他:“别想不开啊,你看古代的圣人,能够不执著于现实而与世俗相处,你为什么不在这个世道里随波逐流呢?”屈原说:“我也听说过刚刚洗过澡的人要弹冠振衣,去其尘土。我怎么能够揣着明白装糊涂,宁愿葬身鱼腹,也不与奸佞同流合污。”

天知地知的私密对话,司马迁为何如临现场?

渔父的话自然是符合劝说屈原放弃投水自杀的情境,屈原的回答也与他的性格和身份相一致,读来自然亲切。既展现出屈原的高洁,又写出渔父这一不知名的隐者语言中所包含的道理。而且这次相遇颇有传奇色彩,渔父的话不像是渔父说的,反倒像是某个隐者的劝说。这种传奇式的相遇,自然更能够凸显屈原的性格。试问一个真正的渔父怎么会用这种语言规劝屈原,屈原又怎会对他说出如此长篇大论,就算能够说出,渔父恐怕也听不懂。这一段自然也是司马迁精心设计,“想当然耳”。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既然史料中这么多的语言对话,特别是私密对话多是想当然,那么历史是否就等同于叙事,如同小说一样是虚构的呢?是否要认同后现代的问题:历史=叙事?

天知地知的私密对话,司马迁为何如临现场?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录了商代自盘庚以下历代先公先王的顺序,在甲骨卜辞发现之前,特别是日本的“尧舜禹抹杀论”的影响,都认为殷商史的传世记录是虚构的。但甲骨卜辞发现之后,王国维利用卜辞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史记》所记世系的可信(《史记》中有世系排列错误,但并不影响《史记》关于商代世系排列的可信性)。管中窥豹,《史记》的记录,保存了大量的史实,虽然在语言上为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做了适当的虚构,但是那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在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情境中进行设计,是符合人的思维形式和认知能力的。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根据这些就认同“历史=叙事”的说法,而是应该从更大的结构中认识司马迁的记录,甚至从文法上学习《史记》的笔法。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